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中的《细侯》《窦氏》都是女性复仇题材的作品,但她们的复仇又有其表现的不同,本文就她们的复仇试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将女性"杀子惩夫"放置于菲勒斯中心语境下,从复仇主体、方式和结局三维度重新解读此类复仇形态,挖掘出更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女性杀子否认"母性",张扬女性之帜的同时泯灭了人性。复仇者的自我异化颠覆了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身份,消弭了复仇的正义性;"杀子"的复仇方式凸显了女性困境:"子"是她们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唯一砝码;她们的复仇无法改写其对男权社会依附的宿命,这种结局零化了其复仇价值。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疯女人伯莎,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国家,却有着相似的复仇行为、相同的悲剧命运。将两个人物置于比较阅读的位置,分析夫权制度压迫下的复仇者形象,旨在引起人们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对中西方女性命运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进而更进一步探寻女性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疯女人伯莎,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国家,却有着相似的复仇行为、相同的悲剧命运。将两个人物置于比较阅读的位置,分析夫权制度压迫下的复仇者形象,旨在引起人们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对中西方女性命运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进而更进一步探寻女性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复仇的母亲形象频繁出现在韩国银幕,她们是韩国最平凡的普通妇女的代表,这些具有韩国特色的形象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文化背景,韩国女性上千年的沉默以复仇母亲的电影形象,在新世纪得以发声,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复仇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导思想,儒家认为复仇是符合伦理思想的正义行为,这为复仇披上了一个合法的外衣。唐代受少数民族的影响,社会开放,女性所受的封建束缚较少,所以女性较为独立自主。在仇恨面前,女性并没有软弱屈服,而是勇敢地担负起压在身上的重担,她们在求助无门时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自己被毁灭的愿望或为被害死的亲人报仇。这些女性为复仇所做的无所畏惧的行为体现了唐代女性的大胆、活泼的性格以及她们受唐代社会风气影响形成的独立和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女性以技复仇描写与社会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通俗小说中,女性复仇故事明显增多.其中以武技为主要复仇手段的女性复仇故事,更加具有反文化的意义.首先,以技复仇是对男权文化下女性观的否定,它打破了女性柔弱、女性主内的既定思维模式.以技复仇对儒家礼仪的挑战,树立了女性复仇的独立的道德意识.这类女性复仇人物遗世独立、潇洒自由,她们独立的人格追求,主要体现了道家的文化追求.其作为非主流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冲击着儒家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8.
菲利普·罗斯在其新作《复仇女神》中一改以往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转而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但这种简单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多重解读小说主题"谁才是复仇女神",我们发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点,婉转透露出叙述者的不可靠,由此可知,整部小说是叙述者"我"的复仇,"我"就是小说标题中的复仇女神。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繁漪,《金锁记》的曹七巧,《白鹿原》的田小娥分别是这三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虽然她们存在于不同文学作品中,但是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神形象,以女巫的面目出现,在受到压抑时,进行疯狂的报复,并以悲剧告终。以繁漪、曹七巧、田小娥为代表的女巫形象,她们分别消解、颠覆传统女神怨而不怒、奉献受难、苍白失血的品格,她们疯狂报复背后的动机,源于人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和具体人性与一般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如娇艳的玫瑰,长久绽放在美国文学的沃土,其女主人公爱米丽·格瑞森已然成为现代美国文学女性人物中的经典。学者们通常把爱米丽定位为一个心理畸形的悲剧性人物,而从神话原型角度观察,她更像是希腊复仇女神的附体。爱米丽在"人格面具"的重压和"阴影"的影响下,实施起爱情和血亲复仇的双重计划,追寻着希腊复仇女性般的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11.
复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算是一个常见的内容,而在这些复仇主题的作品中,尤以女性的复仇最为壮烈与惨凄。《谢小娥传》就是一片典型的女性复仇故事,复仇故事完整,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复仇方式独特,体现反传统的复仇文化。  相似文献   

12.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最古老的史诗,伊什妲尔作为其中复仇形象出现,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其求爱失败后的复仇间接导致了恩启都的死亡和吉尔伽美什走上永生之路。美狄亚也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复仇女性形象。其复仇是全剧的中心,表现出狠毒的特征。二者在复仇母题上的相似性,使其有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性。鉴于此,拟梳理和辨析两位女性复仇的动机、方式、地位以及其复仇结果表面与本质的对立,从而进一步解读二者复仇背后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颖 《文教资料》2013,(32):92-9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在2010年封笔之作《复仇女神》中,为彰显出主人公巴基的个人意识与欲望的矛盾性,运用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女神涅莫西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阿波罗以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种种意象表现了巴基的稳健、可靠和有责任心。但悲剧性的弱点注定了其自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Percy Jackson is a middle school boy.一次,Percy跟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时,受到复仇女神的威胁。复仇女神要他交出天神宙斯的雷霆杖。此时,Percy才知道自己是海神波塞冬和人类的后代。原来宙斯的雷霆杖不见了。众神都认为是Percy偷的,可其实偷盗雷霆杖的并不是Percy。  相似文献   

15.
复仇是人类社会实践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既英勇悲壮,又充满血腥屠戮的生命悲歌,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话题。发掘和阐释复仇母题,显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根据复仇主体的不同,复仇母题可归纳为"鬼灵复仇"、"血亲复仇"和"侠义复仇"3种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蕾 《海外英语》2014,(15):167-168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著名悲剧,它讲述了一个被自己深爱的男人所抛弃的女性其复仇的全部过程。文章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该剧。通过分析剧中美狄亚的形象、其复仇的心理历程及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化,意在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尊重和平等的责任和权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18.
王熙凤、曹七巧都是在男权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她们最终难逃悲剧命运。本文从身份及地位、爱情及婚姻、金钱及权力、奋斗及复仇几方面阐述了二人的悲剧命运。她们终究是男权社会的从属者、压抑者和殉葬者。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古典复仇悲剧在演绎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偏重描写复仇的行动和结果,以故事情节取胜,由悲转喜;后者偏重描写复仇时矛盾和延宕的心灵,以心理描写取胜,悲上加悲。本文试以《赵氏孤儿》和《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为例从复仇主体与复仇对象的不同关系方面探讨这两种演绎方式的产生原由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除写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外,还写了大臣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两种复仇方式此起彼伏,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从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和复仇结果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复仇方式的异同,并试图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帮助读者对当时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