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网红经济及其各种网络衍生品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态的变迁,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网红经济凸显了消费符号化,改变着大学生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网红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真正的情感归属;网红经济带来人际关系的物化,其商业属性淡化了自律属性。网红经济碰撞下针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强化消费道德教育,创新消费行为与文化,探索协同合力育人的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红经济迅猛发展与行业规范走向的同时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外部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断与时俱进,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科学与健康的消费理念,注重和发展大学生精神与文化消费,进一步明确和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它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标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另一方面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妨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行为.鉴于此,应以网络素养教育为关键、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共同应对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红现象”引发大量社会热点话题,影响着社会风气。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且正处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时期,“网红现象”对其有极大的影响。基于此,阐述了“网红现象”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和价值观特点,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红文化作为5G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网红个体的走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趋利性、同质性和良莠不齐的特点。通讯网络的发展完善和大众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为其生成提供有利条件。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尽力消除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强化主流媒体,扶持正向网红;创新思政课堂,加强法治教育;把握校园舆情,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消费文化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大学校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认识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剖析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反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消费文化时代物质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德育实践和我区大学生独特的民族区域特征,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具体从我区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策略和民族区域问题及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提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及管理育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本文呈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9.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开始表现出传播内容肤浅化、传播主题泛娱乐化、传播价值非主流化和传播场景虚拟化等相悖于主流文化的异动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红文化影响度最大的群体,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在网红文化异动影响下受到逆向熏染,不断扭曲其审美认知、干扰审美判断、误导审美实践。为防范网红文化异动对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宣扬正向网红文化,推崇正面网红形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强化高校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等矫治路径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新兴传播媒介也逐渐替代传统的媒介传媒形式。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渗透性和共享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新媒体环境的概念,分析新媒体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就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下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着重研究其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度与意义,以及如何加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学生自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在概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正负影响及相互作用,又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能忽视网络文化.文章以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为研究对象,从建构学习宣传、保障运行、监督评估“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研究思路展开思考,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竭源泉,本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涵养意义重大。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理层面梳理两者的关系,围绕两者关系的厘定、内容的选取、方法的思考,尝试性提出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文化自信培育至关重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下,少数大学生出现文化迷失的问题,无论是对个人或是国家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难度加大,面临诸多困境。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构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影响.通过对价值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描述,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模式,用新媒体帮助建构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补充学生价值认知、跟进学生价值评价、引导学生价值选择、巩固学生价值实践,并最终探索出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红”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事物.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成长环境等原因,成为关注“网红文化”的主要人群之一.根据对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心化和单向输入方式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应以正面引导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借鉴发挥“网红文化”的积极要素、勤耕思想政治教育“网红文化”自留地等策略,使“网红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思想和本质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以期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不仅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诸多机遇,而且深刻影响和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辩证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负影响,趋利弊害、因势利导,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人格魅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从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大众传媒作用等方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