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女初中生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中学生日常行为状况调查问卷,对457名女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 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初中生自我控制与欺凌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欺凌,生源地在自我控制对欺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84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男生的网络欺凌、传统欺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网络欺凌、传统欺凌分别与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网络/传统欺凌与核心自我评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在中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且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699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社会支持对于儿童在家庭中受心理虐待和在学校中受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学业成绩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儿童在家受心理虐待正向预测其在校受欺凌,领悟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学业成绩对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儿童在家庭中受到心理虐待会加重其受校园欺凌的程度,领悟社会支持可以缓冲这种负面影响,但对学业成绩不佳的儿童而言,领悟社会支持无法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校园欺凌防治中不可忽视对家庭关系质量的考察,并应当为儿童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小学生与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差异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甘肃省3个地市20所学校的1864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遭受欺凌的比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学业差异,学业较差学生遭受欺凌的比率高于学业优秀、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父亲职业差异,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市民、干部、教师、医生和其他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家庭经济差异,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在是否住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更容易遭受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心理诊断测试(MHT)和个人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OLS的回归方法对8 536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欺凌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0%的农村初中生被测出心理状态欠佳,37%的学生正在遭受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即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校园欺凌的干预,以减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受欺凌者年龄层次不断降低,欺凌性质不断恶性发展.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调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特质,主要欺凌行为以及初中生对欺凌的认识、态度等,有助于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为此,对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家庭暴力暴露与儿童校园欺凌之间的内在机制,采用多重形式暴力量表、结交越轨同伴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的欺凌分量表、父母学业参与问卷对深圳市747名4-6年级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家庭暴力暴露与结交越轨同伴、校园欺凌显著正相关,与父母学业参与显著负相关;结交越轨同伴与校园欺凌显著正相关、与父母学业参...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以9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存在欺凌行为,男孩遭受身体欺凌显著高于女孩;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所遭受的言语欺凌显著高于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且情绪倾向、自尊、同伴关系显著预测校园欺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建议:切实关注男孩校园欺凌现象,提高男孩特质情绪智力;不可忽视高学历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情绪倾向、自尊及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日益增长的社会关注和立法压力使得人们提高了对有效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的兴趣。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种基于研究的方法来培养技能,促进积极的个人和同伴态度,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本研究通过对温州市的48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分别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与校园欺凌行为呈负相关。预防小学校园欺凌宜采用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开设社会情感学习具体技能课程,并与学科以及活动相结合;利用社会情感学习,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利用社会情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针对性关注欺凌受害者,提供社会情感学习层面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被欺凌经历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2名有被欺凌经历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情感温暖、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能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预测被欺凌经历初中生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13.
毛燕香 《广西教育》2022,(1):32-34+45
本文以某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从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态度及学校应对举措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中小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校园受欺凌和求助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自评问卷对888名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有43.13%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身体欺凌。学生的求助意愿水平较高,他们更愿意选择告诉家长而不是教师,且在身体和网络欺凌情景中的求助意愿要显著高于言语和关系欺凌情景中的。性别、年级、成绩排名、自尊等个体因素与家庭经济水平、亲子相处时间、人际关系、班级归属感等环境因素是中小学生校园受欺凌和求助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和家庭可以从提升学生自尊水平,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亲子相处时间,创设温暖的班级氛围等方面入手来降低中小学生受欺凌水平和提高其求助意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使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从辽宁、河南、山西等省选取大一到大四共8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显示:(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情感虐待(T=9.292,P<0.01)、心理韧性(T=9.876,P<0.01)、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T=9.497,P<0.01)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全体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和儿童期情感虐待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01),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01),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01);(3)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和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β=-0.178,P<0.01)。得出心理韧性可调节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年海鹏 《甘肃教育》2023,(23):57-6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90后与00后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对比研究法,随机发放问卷600份,筛选出90后与00后群体有效问卷各265份,对比分析不同年代学生群体在校园欺凌上的异同性,并使用SPSS软件对存在差异的方面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校园欺凌呈低龄化趋势,90后与00后群体在校园欺凌现象上表现出整体一致性和局部差异性,且在“校园欺凌场合——操场”“欺凌方式——排挤孤立和敲诈勒索”“受欺凌者特征——弱小而不能自我防御”“家长处理方式——毫不知情”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依据此次对比分析结果,得出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促使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从冷漠的局外人向积极的捍卫者转变,是有效阻断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PISA2018的调查数据,定量比较了我国内地四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性别、自我效能感、父母情感支持、教师教学支持和校园合作感知对于各地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52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中学生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校园受欺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以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此外,校园受欺凌既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也能够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情绪行为问题产生间接影响,即积极心理资本在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预防与警惕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开发受欺凌个体的心理资本,以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资料对37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期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平均评分(37.51±11.406)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61.60±15.062)分,中学生情感忽视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期创伤经历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忽视因子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情感忽视与躯体虐待对心理弹性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儿童期创伤经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经历情感忽视或躯体虐待将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