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州方言入声字存在着年龄层面上新老两派文白异读系统,老派音文读和白读之间,韵母不存在对立,大都是[e],而声调上对立整齐,凸显了文白异读中声调手段的强表达功能;文读的阴平调值向44靠拢。新派音则显示了普通话对方言的覆盖作用。探讨了移民因素对徐州方言文白异读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3.
宁乡西部方言(上宁乡)的文白读系统明显体现出文读接近长益片、白读接近娄邵片的特征。以上宁乡话声母的文白异读为切入点,在记录宁乡西部(上宁乡)方言声母文白异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日母字、知三章组字以及全浊声母入声字的文白异读情况,来考察湘语长益片和娄邵片在宁乡西部地区(上宁乡)的过渡演变。  相似文献   

4.
文白异读分为文读和白读两个系统,是方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晋语的特色之一。本文从声母的文白异读、韵母的文白异读方面讨论了位于秦晋交界处柳林县三交镇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  相似文献   

5.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6.
押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韵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韵母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古果咸山宕摄一等端见系字的合流问题;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三等庄组字、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端知系字合流,且出现文白异读现象;古假摄开口三等端系字、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端系字、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帮端系字出现文白异读现象;通摄唇音字与曾梗摄合流;山摄开口入声三四等帮端系字白读为[e];古宕江摄开口见系入声字的今读韵腹高化。  相似文献   

7.
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字舒声促化,促变原因:上古入声字的方言遗存,对中古舒入两读字入声读音的继承,其他同偏旁入声字的同化,音值借贷,同义入声字类推;二是舒促两读,即单字读舒声,在词语和句子中发生舒声促变,促变原因:轻声音节入声化,词性和词义及语法功能的不同引起的促变,急读和轻读引起的舒声促化。  相似文献   

8.
沈红宇 《武陵学刊》2024,(1):127-135
常德各县市区官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常澧片。以武陵为代表的常德市区方言是区域优势方言,只有4个声调,没有入声,发展最快;周边各县市方言向市区方言靠拢,以汉寿、临澧最为活跃,古声调的归类相对来说规律性不强,临澧、常德市区、汉寿构成一个“西北—东南”的活跃发展带;石门、澧县、津市、安乡、桃源相对保守,还保留入声,古声调归类规律性较强,发展较慢,构成一个主要依澧水而形成的方言声调带。古全浊入和清去是各方言声调变化最快的类。周边各县市方言古清去、全浊入声字由原来的阳平、去声读法产生与武陵去声调值近似的阴去或入声的异读,或改读为阴去、入声,是向区域优势方言靠拢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古宕江摄开口入声字在除江淮官话以外的官话方言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A类主要并入果摄,B类则白读并入效摄,文读并入果摄.其中并入果摄的情况多不符合中古开口字演变的一般规律.这些入声字在两类官话里有不同演变途径,而B类文白读系统则是受明代南京官话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邦新 《中国语文》2012,(5):387-402,479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可能是语言中特有的现象,近年来引起研究者浓烈的兴趣。历史层次基本上指文白异读,一般的了解白读是白话音,文读就是读书音。除闽语以及极少数方言之外,其他方言的文白异读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只有闽语等少数方言是相当全面的。官话、吴语、晋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粤语大体跟北京音一样,文读未必是读书音,而是一种白话音,时间或早或晚。当两种白话音融合的时候,用其中一种强势的白话音来读书,因为用这种白话音读书,慢慢就成为文读。这是两种白话音的混合引起的现象,其中也许还有更早期的底层。另一种情形较为全面,就像闽语跟儋州话,白读是本有的,文读真的是所谓读书音,由于科举盛行,文读是为了读书从强势方言借进来的语音,以及离标准音远的地方引进的形形色色的外来方言。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屯溪的船上话为例,介绍皖南地区九姓渔民方言的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及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等语音特点。发现皖南船上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太丰富;两字组前后字都发生变调;小称现象比较丰富,主要语音手段是在原音节的韵母后面加上鼻尾[n],有时还伴随变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古四声在闽北方言的今读与古今声母的类型存在着制约关系,同属内陆闽语的闽中方言也有所体现。考察中古上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上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以明晰古上声在内陆闽语今读调类的文白层次与对应情况,并勾画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追索其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北部两市有入声方言的入声舒化后的声调归向有两种方式:一是如果被影响方言与接触方言舒声调调类相同,调值也相同,那么,舒化后与接触方言调类一致,调值也一样;二是被影响方言与接触方言的舒声调只是调类相同,调值不同,那么,舒化后调类归向与接触方言一致,但调值不同。江苏北部两市有入声方言的入声舒化没有明显的语音条件,也不遵循调值相近的原则归入相应的舒声调类,而是与接触方言或通语的归向一致。舒化的字往往有入声又读。因此,该地区方言的入声舒化不是原发性的音变,而是由方言接触引发的音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湖南赣语18个方言点的材料指出,湖南赣语有的有入声调,有的没有入声调。无论是有入声调的方言还是无入声调的方言,其内部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考察湖南赣语周边方言古入声的今读及湖南的移民史之后认为,湖南赣语古入声的今读大多数来源于江西移民带来的方言的影响,少数是受周边官话或湘语渗透所致,也有部分是因方言自身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大丰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语音系统包括20个声母、56个韵母和6个声调。声母特点主要有:古全浊声母清化,多数送气;泥来母读音相混;知庄章组声母读音合流等。韵母特点主要有:遇蟹止摄泥来母部分字读韵母uei;深臻曾梗摄读音合流;文白异读丰富;撮口呼韵母较多等。声调特点主要有:入声分为阴、阳两类;古全浊上和浊去字大部分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发现与晋语区毗连的石家庄市区有独立的入声调和入声韵母,并有107个入声字,入声向舒声转化的过程是由旧读向新读逐步过渡,先是入声韵母与舒声韵母合并,然后是入声调和舒声调合并,这是晋语和冀鲁官话过渡地带入声舒化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