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位于东北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它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深受当地人们喜爱,是山东人引以为傲的艺术表现形式,胶州秧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大气、坚韧的艺术享受。本文主要通过对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对它的多元艺术形态及其保护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帆 《考试周刊》2015,(29):21-22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胶州秧歌的创新是它被更多群众接受,走向现代化舞台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舞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胶州秧歌与当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5.
秧歌,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舞蹈爱好者更好地学习胶州秧歌,了解山东文化,引领优秀的文化和民间艺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胶州秧歌的体态及动态的风格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并通过现代胶州秧歌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对比,来分析现在的舞蹈作品中胶州秧歌进行了如何的改革和创新,以便形成既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舞蹈形式从而来满足观众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7.
胶州秧歌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年前背乡农民的卖艺舞蹈如何蜕变成今日的文艺瑰宝,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方修成这般体态婀娜,动律独特,节奏鲜明的美样儿秧歌的呢?本文通过对胶州秧歌起源的挖掘,传统表演形式的分析,艺术特征的阐述,力把胶州秧歌的美味儿尽书其前。  相似文献   

8.
张文高 《广西教育》2010,(28):46-47
一次笔者有幸聆听舞蹈专家讲解胶州秧歌的特色。他把胶州秧歌婀娜多姿的"三弯九动十八态"通俗形象阐释为:一个人由于遇到极度高兴的喜事,手舞足蹈,失去常态,亦称作“得意忘形”吧。随后他笑嘻嘻地浑身抖动着表演起来。此情此景令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得意忘形”啊!之前我只知它的字面意思,而不知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更没用过它一次;今日始知它的确切涵义,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1.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2.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汾阳磕板秧歌”是“汾阳地秧歌”的文场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自主型创作的秧歌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取材于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在故事叙述上有直线式叙述、双线式叙述、非故事型叙述;在叙事手法上打破了故事本身的单一结构,并在切割、重组、交叉中完成叙述,表现出民间叙事文本独特的叙事美学价值,使“汾阳磕板秧歌”剧本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周徐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5):99-100,106
中国民间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分布最广,民间舞蹈的种类也繁多,主要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和山东胶州秧歌等。由于这些舞蹈风格特征明显,因此深受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喜欢。  相似文献   

15.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对民间传统秧歌的改造转换,使原本民间的狂欢衍化跃升成为寄予特定意识形态话语诉求的红色仪典和建构革命文艺新秩序的重要资源,其演变过程,呈示了政治权力之于民间、以及特定民俗活动的深刻影响.其中,各分层文化之间、政治话语、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拒斥甚或对抗与制衡,也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语境下政党、民间、知识分子在其所共在的话语场域中彼此互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