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对一个村庄的选举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选举是村庄政治场域建立最为集中的表现。选举过程中包含规则竞争和策略运用两个方面,前一个国家占有主导权,后一个则是村治精英的主要角逐场。本指出,村庄性质的判断前置于村庄政治研究,是对村庄治理研究丰富性的一种化约,不利于村治研究进程。因此在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和制度中心主义三种范式中,抽取策略作为研究中心,以观察其最后导入制度抑或回归事件,是引入场域作为研究框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时期,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巨变,呈现出以双栖家庭为主、单栖家庭为辅的农村收入结构模式。农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是村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村传统的治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即治理弱化。笔者认为畅通村民选举通道,搭建农村公共事务公开的阳光工程,满足村民实时的需要是新时期强化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语文在对广东省中山市村民委员会选举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行政化治理的村庄向村民自治的转变过程。作者认为中山市的村委会选举试点具有建制起点高,运作质量高,立法标准高等特点;同时,这种政府行政推动的村委会选举有诸多不足之处,在客观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导致村民选举制度不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根源。最后提出如何广东省村委会选举再上新台阶的一些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在建国后建立,但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又在"文革"后得到发展。回顾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需要把既尊重国情又追求先进、修正选举制度的价值取向、从程序入手和确认程序价值几方面做好。  相似文献   

6.
以精英理论为视角,以一个转型期的西部偏远农村Y村为个案,以一次村委会选举为线索,分析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村庄治理中,传统精英与现代精英、普通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通过一次选举"闹剧",说明在中西部偏远农村,传统型精英依然在村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定优势,现代型精英开始逐渐崛起,而普通民众在理性因素和利益的诱导下,可以与现代精英合作来"对抗"传统精英,实现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7.
村级选举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选举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其制度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村级选举对村级治理所起的作用甚微.尽管村级选举和国家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强调"村级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但当选的村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有效的村民自治潜力,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并没有在村级事务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乡村治理薄弱之因有制度上的缺陷,国家对村民自治定位的宏观影响以及乡镇政府的微观掌控.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实施和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民自治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更不能失败.必须实施新的村民自治模式,整合和区别传统村组织的职能,解决村级治理制度化建设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五华县平安村的客家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其潜在或显在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均有所体现。作为当今乡村治理关键环节的村委会选举及管理,平安村的实践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建议尊重村庄自生秩序,推进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环节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部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能人治村"、"混混治村"、"恶人治村"、"富人治村"等现象。村干部角色变化反映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变迁和乡村治理逻辑的嬗变。陕西关中Z村调研发现,该地区免税以来干部角色经历了从"好人治村"到"硬人治村"的转换。"好人治村"主要源于该地区"弱结构、强规范"的村庄性质;而"硬人治村"不同于学界所讲的"富人治村"和"能人治村",需要结合地方社会性质和免税后基层治理逻辑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杜姣 《教学与研究》2023,(2):114-124
村庄治理是我国最基层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秩序的有序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建设的活力。随着国家能力的增强,国家力量全面进入村庄治理。村庄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可划分为私域、共域与公域三大治理层次,私域事务、共域事务和公域事务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决定了处理不同治理层次事务和实现不同治理层次秩序的主导性原则存在本质差别。村庄私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个人主导原则,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自治主导原则,村庄公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国家主导原则。当前诸多村庄治理困境的出现与国家力量的进入对村庄秩序供给原则造成破坏有关,尤其体现为国家力量对村庄私域秩序供给中村民个体主体性和村庄共域秩序供给中村社集体主体性的全面挤压,村庄私域秩序和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呈现出国家化趋势。要克服这一状况,国家力量需要充分尊重存在于村庄不同治理层次的事务特征,发挥国家力量引导村庄私域治理和激活村庄共域治理的作用,以实现国家力量与村庄治理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对接,达到村庄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前推动农村社区发展和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他们直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可以改善村干部的年龄和素质,协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保障发展党员程序的公正性和农村党建工作的正常化,推动村团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等。  相似文献   

12.
以组织部门的视点透视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诞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现在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开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村党支部的工作被定位为支持、援助并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1990年代中期党开始着手整顿“后进村”的基层党支部。其主要方式是由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和人才,强化控制。1990年代后期,组织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把以往由上级投入人才、资金的形式,改为通过重建基层组织和扩大听取村民意见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这种转变,赋予了村党支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作用。而造成村级党群关系恶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政村治这一结构体制,党认识到村一级的党群关系的恶化,是来自“乡政村治”结构本身,因此要求建立新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村委会的行政诉讼被告主体地位规定不明确,仅把村委会的部分行为纳入民事诉讼的范围,易形成诉讼上的盲区。村民自治权对村民来说是一种内部的公共权力,村委会可以被看做是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构,故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权的行为也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笔者认为,只有将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权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才能更好地保护村民的行政诉权,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农村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对村民行政诉权保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村民自治”这一概念,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性质及职责,自此就确定了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策,也逐步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其自治性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又存在滞后性,导致现实中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角色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效率、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村两委的矛盾与冲突是我国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表现有显性表现(不认同型、不支持型、公开抗争型)和隐性表现。就其原因来讲,主要是由于村党组织不能与时俱进,由村民自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尚不够成熟,与村两委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乡镇政府和村民不适宜的行为选择。对此,应引起足够的人群对村民自治问题加以关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考察和思考,认为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为了继续推进村民自治,必须按照宪法中的无授予即无权利原则与行政法中的依法行政原则,科学划分乡镇政府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界限;规范乡镇政府的政治行为,乡镇政府应实行“积极行政”与“消极行政”相结合的行政策略;依据权责相一致原则将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此外,还须强化和完善对乡镇行政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89年,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首次采用组合竞选制选举村委会主任,打破了上级提名、村民举手通过的形式,实现了腾云村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民主政治。20年间,腾云村共历经七届村委会,其中五届采取的是组合竞选制模式产生的领导班子。然而,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采取的是“海选”模式。组合竞选制在经过几次实践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全面推广,与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但现实状况却与民主构想相悖。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省Y村村民自治的过程,发现作为村民自治发展较快的村庄,Y村村民自治中存在一些问题:村委会选举中家族势力渗透、民主决策中农民失利、村民无力管理村庄事务,需要从三方面完善村民自治:合理引导家族势力的影响、提高农民民主参与能力、完善村民自治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制度确立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成为农村内部权力结构的核心,是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来源和制度规范不同,村两委的矛盾表现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因此,明确村两委在村民自治制度中的职责范畴,科学合理地实现村党支部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定位是当务之急。广西百色市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工作机制中的重要性,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创新党服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建构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