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青年学习问题,他关于青年学习的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和实践价值,习近平的青年学习观,系统分析了青年为何学的价值认知、学什么的主要内容和怎么学的实践路径,对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国家管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的国家管理思想中的亲民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人民为管理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管理目的等方面。认识邓小平国家管理思想中的亲民观,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国家管理水平、增强执政为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主要源于理论维度、文化传统、现实关照、实践养成四个层面。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内涵从劳动价值观、劳动创新观、劳动幸福观、劳动教育观、劳动实践观、劳动精神观、劳动共享观等维度对“何为劳动”“为何劳动”“如何劳动”等问题作了科学回答。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者,汇聚劳动力量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它是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和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逻辑看,它是新时代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三重逻辑,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逐步进入深层次区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开拓了改革事业的崭新局面。在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征程上,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逐步形成体系,成为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和改革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完整、逻辑缜密、内容丰富,从理论渊源、改革主体和方法论这三重意蕴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有助于展现其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法治观三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提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治理生态问题的新依据,对于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秉持开放包容,建设文化强国;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将其与实际工作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理论意蕴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主线;让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人本旨归;加快顶层设计,构筑乡村生态制度约束的实践向度;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价值转向。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也是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法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理论创建、理念宣传、政治保证及法律实践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由于法治供给侧矛盾突出,怎样将宪法和法律文本上的原则和规则落实到现实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根本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理论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具体实践始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政策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正式确立的标志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教育扶贫在消除贫困中的战略治本之作用。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扶贫理论与扶贫实践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习近平对教育与贫困关系深刻把握的实践成果。从核心要义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以教育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内源式脱贫致富之路。从实践路径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提供了一条接续消除相对贫困、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在乎、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本文结合习近平民生思想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传统民生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在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浅谈习近平民生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一生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是社会主义物质明建设理论的出发点和实践依据,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八八战略”第一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八八战略”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浙江二十年要素市场化改革再塑了浙江新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萌发源头,从而为纵深推进新一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遵循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就其理论渊源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从理论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继承与发展;从文化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人类优秀法治文明法治智慧的兼收并蓄;从现实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建党9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历史上经历好几次重大变化。从各个历史时期党的理论的宣讲对象、党的实际主要支持者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演变的空间理路和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形式主要经历以下变化:政党上街(工人路线)——政党上山(工农路线)——政党执政(人民路线)——政党上网(网民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显著。此外,习近平同志亦在诸多重要的会议上多次谈到网络时代的党群工作,阐述了其"网络群众路线"的相关思想,习近平同志的"网络群众路线"思想极具时代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合”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合”思想之“四观”的引领下,作者结合多年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将“四观”合理微观化为“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并提出微观化后“四观”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式及实践方法。在理论与实务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从互联网诞生到"互联网+"时代,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互联网在推进"四个全面"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并阐释了其治国理政的"网络观"。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同志的"网络观",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特征,对于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充分总结、凝练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德经验并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政德观从大德、公德与私德三个维度入手,明确了政德建设的主体、内涵与实践路径,与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高度耦合度。以党性修养加强政德建设可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认知、力行实践以及制度建设等方法推动两者相互融合、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19.
《实践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有着其深刻的时代价值,前贤今人不乏论述。《实践论》作为理论经典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为习近平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实践观不仅从实践原则、实践视野、实践立场、实践主题四个内核出发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而且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经典理论注入了新时代的崭新内容,使它在新时代焕发着惟民、务实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成长成才做了重要论述,形成新时代习近平青年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培育、青年的学习和工作及青年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