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2.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3.
小议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 《记者摇篮》2010,(8):55-55
从刚毕业于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从事电视新闻一线工作已经9年有余了,9年的电视新闻一线采访,让我更是体会了当初课本上那句“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的含义。现实中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媒体媒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  相似文献   

4.
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要注意些什么?作为一个苗家的后代,又在驻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搞新闻报道近十年,我是有些体会的。按我的方法,相信您到少数民族山寨采访能“姐乃”(苗语:成功),品尝到别有风味的民族佳肴。记住他们忌讳的事。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比如苗家忌说“苗”字,回族忌说“回”字,到佤族家吃饭不许用筷子,等等。淳朴的少数民族信奉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你违犯了他们的风俗,那就别想采访了。所以,当你到少数民族村寨采访前,一定要到图书馆或自己的书柜里查阅一下有关资料,也可向内行人请教。只有尊重了他的民族习俗,才能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1986年秋的一天,我和一位报道员到苗族山寨采访。我们先到村长王大伯家,人还没有进门,全家人都出门来热情  相似文献   

5.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6.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8.
基层不仅有新闻,而且有好新闻!这是六访黎明村给我的启示. 说到“走基层”,有些记者总认为基层没有什么可写的,担心到了基层抓不到新闻,白白跑一趟.也许,我的一段采访经历可以给同行一点启发.自1998年至2011年,我先后6次采访毛乌素沙漠边缘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荒村——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竟成为我的“新闻富矿”:我不仅写出了十几篇、几万字的稿件,而且先后获得了9个奖项!  相似文献   

9.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却是不平凡的树。”这本是茅盾《白杨礼赞》中的名句,不知怎的,我读另一本书时,它却不时在心头作响。这本书叫《从采访到写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作者程万里。这本16万字的书,内容集中,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文理贯通,乍看如同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顺着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流程,和我们促膝谈心。什么是新闻——怎样发现和鉴别新闻线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宏 《新闻窗》2009,(4):54-55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后期的精心撰稿,而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整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记者无法要求改变被采访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采访的成功,因此,“沟通”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要善于利用沟通来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打破陌生人之间对话的尴尬,这样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新闻报道也才能做到真实。  相似文献   

1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12.
难忘古道行     
1991年9月,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年会在兰州召开。戈壁沙漠的神秘,古道古迹的动人传说,特别是大西北开放的今天,强烈吸引着与会的老总们。东道主甘肃日报善解人意,特意把这次年会搞成一次“拉练式丝路古道采访”活动。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参加过无数次采访活动,唯独这次“丝路古道行”令我久久难忘。那漫漫戈壁,那滔滔黄河,那战天斗地的大西北人,那别具一格的陇西风貌,至今萦绕眼前……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采访     
范敬宜 《传媒》2000,(12):45
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第一次采访都是终身难忘的。我也同样,不过那一次不是成功的采访,而是失败的采访,教训深刻的采访。 我的新闻生涯是1951年9月初,从上海分配到沈阳《东北日报》开始的。那时,初出茅庐,雄心勃勃,一心想当个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那样的著名记者。不料踏进报社以后,首先分配到工业组当见习编辑,成天编些百  相似文献   

15.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16.
时值隆冬,天气很冷,但有一本书却很“热”,那就是吴士宏的《逆风飞扬》,书中讲述了一名小护士到打工女皇的奋斗历程,也许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她奋斗的艰辛,因为我也曾是一名小护士,从护士到记者,我也付出了很多。 1997年,通过招聘考试我进了刚刚创刊的济南时报,从一名小护士变成一名记者。尽管我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文凭,但我深知业务素质、采访经验的匮乏,一方面投入紧张的工  相似文献   

17.
一位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行曾经问我;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获得采访成功?我哑然了。虽说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见诸报端和电台的各类新闻稿件不下上千篇,可使我最头疼的就是采访。为了不使这位同行失望,我向他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981年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首都生活》节目编辑组的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约稿,说为了配合“七·一”的宣传,让我采写一篇关于我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徐贵一当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通讯,并要求在  相似文献   

18.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9.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