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所谓"师者亦医"认真做好学生心里疏导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滴水穿石之功、春风化雨之力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面对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应当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上下功夫。尤其注重生活教育和"教与做合一"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仇凤勤 《学子》2012,(9):36-3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高嗣超 《考试周刊》2009,(50):210-210
在公寓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组织保证。学生公寓党支部在公寓楼,强化了"八小时之外"在"生活场"有效地对学生日常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教育、考核和评估,增强了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5.
<正>1926年,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力概念,指出:"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每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何谓生活力呢?生活力原指生物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亦指活力,生命力。教育中需要培植生活力,当今教育应当重在营造富有生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做富有生活力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这三句话涵盖了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和方法论,论述精当、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培养生活力、实践真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增添丰富的生活色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使学生们课堂上的生活更快乐一些,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生活·实践”教育是在继承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再生性阐述。“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孕育于中国教育发展新阶段,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对陶行知先生推行的“小先生制”的传承与转化,也是当前乃至未来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宣传推广“生活·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应当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中小学开展“新时代小先生”系列活动,开设“生活·实践”教育研究专栏,使教育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5)》的总目标是"学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完善,学生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改善"。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并在"两纲"精神引领下,以营造学生良好心理成长氛围为切入口,以初中生抗挫力培养为抓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实施了初中生抗挫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信条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在《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养的现代回响》一文中提道: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力”培植主张,特别是“六大解放”教学举措,概念明晰、措施得力、操作性强,对探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策略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本文受此启发展开论述。一、“核心生活力”概念的提出与内涵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革新的先锋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生活力这一新主张:“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前向上生长。”而后,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着力强调:“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学生的生活力更加丰富,更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12.
陈文军 《考试周刊》2012,(83):115-116
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应当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健康、寻快乐、益智力、陶情操,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非 《教师博览》2012,(12):13-13
在享受教育的愉快时,有时我也会被个别学生的庸俗惊得目瞪口呆。以前我是把中学当作"净土"的,举世混浊而校园应当相对清净,我没想到"文革"后的学校,变得那样复杂了。我以为经历了"文革"浩劫,人们会珍爱孩子们的心灵,不会冷酷地往他们的脑袋里丢肮脏之物;我没想到未成年人生活的校园,  相似文献   

1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将"生活情景"融入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实践,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香菊 《教师》2013,(27):50-5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成为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实践能力"的内涵和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情""动心"六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张鹏 《成才之路》2011,(15):41-41
新课程理念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他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贴近生活",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小学生习作中的最大问题是无内容可写。笔者想,这就需要帮助他们疏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妙地将习作课堂引向生活,让习作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应当重新思考与定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的教育之路已八年有余,实践表明,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陶行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杜威更宣称"教育即生活"。课程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也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