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征解     
编辑叔叔(阿姨): 您好!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文《活板》(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二十四课)一课时,老师和同学们对“持就火炀之”句中的“火”字,有争论。老师翻了参考资料,认为“火”字应为动词,意思是“火上烤”;而同学们认为:“炀”既然是烧的意思,那么“火”字应是名  相似文献   

2.
一、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如吴传姿老师执教《第一场雪》第二课时:师: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揭示来制定。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三四两段,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怎样学懂课文的。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中美丽景色。师:“瑞雪兆丰年”怎么回事知道吗?生:知道,课文里告诉我们了。师:我们总结出第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后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小黑板出示)师:同学们看课文思考练习2,想一想第二个目标是什么?生:知道作者对第一场雪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知道…  相似文献   

3.
这是安庆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最近一次语文讲读教学的实况记录,教者是李让伯老师。这一课因为结合作文指导,共教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十课。”学生迅速地打开课本,教师问:“这一课的题目是——?”学生轻声读出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随声板书课题说:“对,没有谁把‘碑’念成‘牌’。”接着教师指着课本插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插图。看了整个图形以后,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 :1 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3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 ,并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三、课前准备 :1 课前学生绘制自己心目中“未来的学校”构想图。2 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二课时为写作及讲评)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谈话 :同学们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小的时候 ,我就曾经幻想过…  相似文献   

5.
教 学内容 :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进一步认识各种平面图形。教、学具 :实物投影仪、自制电脑课件、录音机、音乐磁带、七巧板、玻璃板。教学过程 :师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生 :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师 :这节课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片(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七巧板图片) ,找一找 ,哪一块图片上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教学调控]学生每人举起自己找到的平行四边形图片说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 ,它的两组对边都是一样平 ,一样斜的。”师 :说…  相似文献   

6.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要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不空洞,离不开他们各自的生活实践和对周围人、事、物的细心观察。要学生细心观察,必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没有特定的环境,学生就无从引起相关的思维活动,这样不但不能写出真实的事情,更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基于这种认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次作文指导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上作文课前,我告诉学生:为了检查同学们的词汇是不是丰富,请同学们回家作个练习,用老师给你们的一个词语,进行一次词语接龙,第二天要检查。并且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把这件事忘了。 第二天,上课铃声一响过,师生互致问候后,我就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听说做游戏,同学们都高兴地跳起来,整个教室沸腾了。等教室里安静下来后,只见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等着我宣布游戏内容,他们那幼稚的模样真惹人喜爱。我微笑地说:“这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中国化学会在桂林召开了“中学化学教学讨论会”,我从大家交流的经验中受到不少启发,现就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激发观察兴趣,指导观察方法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究知识并带有热烈情绪的一种意向和动力。我们应该在同学们一开始学化学时,就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位教师介绍他在上初三化学“绪言”课时,布置同学们回家观察蜡烛和蜡烛燃烧现象。第二节课,学生纷纷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形,老师肯定了大家观察得比较仔  相似文献   

9.
甘梦莹 《广西教育》2008,(16):49-49
今天,我按计划上第五课《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一个环节是要学生亲自动手“拦腰”切苹果。于是在昨天放晚学前,我笑眯眯地问学生们:“同学们,为了便于明天上课,老师想让你们带一样东西来学校。”学生们见我神秘的样子,好奇心都被提起来了,异口同声地问:“老师,带什么呀?”  相似文献   

10.
一次大型观摩课上,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课,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很投入。由于老师诱导有方,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最后老师同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齐答:“没有”,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评课时,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同行都十分赞叹特级教师观摩课上精湛的教学艺术,评价十分高。最后只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一、复习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22课,回想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定向示标1.导入新课:大自然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它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昨日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令我们惊叹,今日的钱塘江大潮更令我们叹为观止。(板书:22观潮)2.同学们,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构建起上节课所学与本节课新知的联系。由学生想知道什么,确定本课时学习目标,以改变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三、自学指导1.作者用生动的笔墨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下了钱塘江大潮的瞬息变化,下面,我们就跟…  相似文献   

12.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溜出跑道,四散奔跑。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我们的常...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小学创新学习指导课的教案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创新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创新技法一共用四课时,本堂课是第一课时,讲解内容是创新技法中最基本的仿一仿、加一加、减一减方法。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运用这些方法改进生活或学习中的一些用品,发散学生思维,最后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来活动,设计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尝试成功,培养创新的自信。这实质上体现了创新思维从发散到聚合的过程。 教师引导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创新学习指导课。同学们认为什么是“创新”呢? 2.你有…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学习“文”是如何表现“图”的;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教学教程师:上节课老师指导大家预习了《马踏飞燕》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将它们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出示小黑板)问题一: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上?问题二:马是什么样子?问题三:怎样使马保持平衡?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哪一段回答以上哪一个问题?生:第三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第四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师:对。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看图听…  相似文献   

15.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6.
集体作文就是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作文,这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这是手把手的教。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当我们教学生写一个场面的时候,可组织学生搞一次活动,活动搞完以后,老师和学生都以这次活动为题材共同写一篇文章,以具体的题材为例,告诉学生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有位老师有一次组织学生搞了一次“画人物头像比赛”的活动,事后他组织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他是这样指导的: 老师问:“这次活动是什么时候搞的?”学生答:“第四周星期二,我们班搞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问:“活动是怎样开始的?”学生纷纷发言,综合为:“比赛开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六个椭圆形的圈。同学们正感到奇怪:‘这是什么呀?’这时,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 ‘黑板上有六个圆圈,你们六个组的同学分别要把这六个圈画成六个正面人物头像。第一个画眼睛,第二个画鼻子,第三个画嘴巴,第四个画耳朵,第五个画头发,看哪个组画得最好。’”老师接着问:“同学们是怎样画的?”大家纷纷回答:“老师的话音刚落,各组的第一个同学便走到讲台边,拿起粉笔争先恐后地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案例片断:我曾参加一次常态课观摩活动,其中、一位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王维的《鸟鸣涧》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自主学习的情况。“春山”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教例]语富文字训练在点:1.重点品味“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等词语。2,在有感情朗读中领会文中比喻句的作用,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教学时间: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学习方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一读,理解内容”的方法,初读了(初冬)。(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写了初冬早上下雾时和零散后的景色。初冬的景色美不美呀?(美)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写得好的句子很多,现在我们就按照第二步学习方法一起来阅读欣赏课文。(展示第二步学…  相似文献   

19.
1 .把知识传授课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教学《售货员与顾客》一课时 ,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 ,按照课本上的画面进行表演或即兴发挥 ,表演后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做才是一个优秀的售货员?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顾客?因为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直观地感受到了买卖东西的场面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个个跃跃欲试 ,并且都能说到点上。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社会活动课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行进行的 ,学生感到“新鲜”、“刺激” ,学习的主动性有了。例如 ,教学《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一课时 ,在学习了有关内容后 ,把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上体操新课,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成蹲立——挺身跳辅助动作。下课前,我又简要讲解并示范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动作。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老师做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吗?谁能表演一下。”“我来试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