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婷 《传媒》2017,(21)
微电影广告营销有其独特价值.它既能实现广告的品牌传播,从广告内容、情感诉求和流行倡导等方面建构品牌形象,又能从社交互动、维系品牌忠诚和商业逻辑等方面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围绕着"诉求"与"转换"两大理念展开微电影广告营销,可以有效打通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互动渠道,为微电影广告营销创造独特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学佳 《新闻世界》2012,(10):97-98
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其中以微电影为代表更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微电影有可看性、便捷性、互动性、灵活性的优势,微电影与广告间的跨界合作成为广告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局限,成为广告营销界的新宠。本文以海尔卡萨帝的微电影广告《谁的爱填满冰箱》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来,在受众市场、传播平台等多方作用下,具有浓厚草根气质的微电影以其巨大的受众市场吸引越发多的精英人士涉猎,微电影广告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促使多方盈利的全新的广告表现手段.本文以近来获得广泛好评的微电影《看球记》为例,旨在通过该作品对当下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以及众多影视界人士和广告界纷纷涉足的微电影行业进行针对性的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胡爱莲 《出版广角》2018,(6):70-71,74
文章从传播策略与传播理念两个方面分析陈可辛导演的苹果广告《三分钟》的营销效果,重点探讨短片的感性诉求策略以及议题设置是如何辅助讲好"中国式故事"的,从而明确使公益类微电影产品广告成功传播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吴扬 《出版广角》2016,(22):63-65
微电影广告是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定义、微电影广告发展的原因及微电影广告发展入手,从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受众的互动、低成本高效率等传播优势分析微电影广告之“不微”.  相似文献   

7.
邵娟  张德胜 《青年记者》2016,(11):104-105
2010年,凯迪拉克发布微电影《一触即发》,时长90秒,获得了破亿点击.此后,众多中高端品牌推出符合品牌形象的微电影广告,雪佛兰的《老男孩》、益达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路虎揽胜的《极光之城》等,均取得了不俗的营销成绩.本文从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出发,分析在微电影广告中“讲故事”的重要性,探寻其故事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常疌 《声屏世界》2022,(3):75-76,85
近年来,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广告在艺术文本上有着不同于传统广告的特征,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电影广告逐渐走向多元化,广告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以及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几个方面来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创作手法与传播效果,探讨如何才能运用好微电影...  相似文献   

9.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电影”——新生代广告宠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  钱奕桂 《今传媒》2012,(4):98-99
"微电影"广告,时下流行的广告体裁及广告制作方式。它的兴起,不仅顺应了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向,也为广告业的勃兴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微电影"广告也因它自身独特的特性和传播效果而集广告界的"三千宠爱"于一身。  相似文献   

11.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营销理论,长尾效应贯穿于微电影制作、传播、销售以及衍生品开发的全过程。制作主体多元化,制作成本低廉化,微电影颠覆"二八"定律;传播内容丰富性,用户体验多样性,微电影受众趋于小众化;传播渠道多级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微电影需求曲线向尾部移动;销售渠道多样化,营收模式多元化,微电影利润趋于最大化;内容创意版权化,电商营销影视化,打造微电影全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微电影广告的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植入式广告逆向生长出的微电影广告借助网络平台大放异彩,其核心是在广告内容、生产过程、投放中都给予故事,把产品作为重要角色渗透进故事,让受众积极参与生产故事,使投放的渠道和方式紧扣故事发展。微电影广告的长远发展依赖包装和投放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广告冲击力的减弱和网络营销的兴起,微电影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不仅迎合了碎片化时代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也为广告主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论文在梳理微电影传播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商业微电影代表作,从受众、题材、剧情、制作等方面探讨微电影植入营销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4.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高鹏 《传媒》2017,(15)
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全面带动下,"微"传播时代正式到来,并集中表现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主客体互动化、信息量冗杂化等方面,再加上眼球经济、粉丝经济、消费经济的三方加持,微电影广告一经出现便成为广告的主流载体,成为各大品牌青睐有加的新宠.对此,本文在微电影广告的品牌构建与传播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究,并从五方面提出了微电影广告品牌形象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微电影广告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信息不再单向传播,变为自由地去选择接受或屏蔽的信息。时间、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快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都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得到受众的青睐。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在于叙事的把握,感性与理性交叉作用,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产品有绝对的忠诚,并产生消费行为。本文通过探索手机拍摄的微电影《女儿》,探析家庭伦理元素的叙事如何有效地传播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广告是广告主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商品或品牌而拍摄录制的、具有故事情节的、时长一般在30分钟之内的、以电影的创作手法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广告形式。微电影广告用拍摄电影的方式把广告内容加入其中,把广告变得含蓄平缓,让人在受到故事触动的同时接受产品。港台与内地微电影广告叙事风格比较1.台湾:偏重细腻处理。台湾大众银行系列广告由《梦骑士》《母亲的勇气》《马校长的合唱团》《生命树》组成,一  相似文献   

19.
代靓 《新闻知识》2012,(9):81-83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借微博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从社会传播环境、市场竞争、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微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挖掘微电影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