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年),江苏在省内运河治理上有所作为,又不尽如人意。本文对其治运概况作一简述。一、江苏运河治理的主要实践1.建立运河治理机构江苏治运机构在江北或者说里运河区域主要为江北运河工程局。1914年,在江北大旱、运河干涸、航运断绝的背景下,江苏民政长韩国钧主导推动并召集里运河地区士绅会商兴办里运河系列工程,拟设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主要负责里运河流域的治理,由韩国钧任命江苏省政府内务司长马士杰任总办。  相似文献   

2.
苏鲁两省历来存在水利纠纷。民国初年,为了应付山东方面不断增强的治水压力和借款合治计划,苏北沿运之地方士绅运作特派江苏运河督办。由于张謇的影响力,地方士绅推举其为督办。但双方在治运策略上存在分歧,张謇主张导淮,而地方士绅主张治运以为治标之策。与此同时,北京政府出于平衡苏皖关系的考虑,不愿将导淮交由张謇督办。新治运机构的组建一度陷入停滞。有鉴于此,地方士绅提出“先规沂运”的设想并获得张謇认可,北京政府因财政紧张最终裁决先从治运入手。在地方士绅的推动下,督办江苏运河工程总局于1920年4月1日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前,大运河沿线就已形成了经济带和文化带。江苏作为大运河必经之地,区域内传统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大受裨益。隋唐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江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传统年画的兴起提供了生产者、消费者和丰富的创作题材;京杭大运河更是江苏传统年画国内北上南下,国外远播日本、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大运河对沿岸城市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苏社会风尚变迁与大运河之历史休戚相关,约可分为四个特征各自不同的阶段.江苏社会风尚之变迁与江南文化之形成密切相关,江南文化则多与"运河时代"之"民富士文"相符.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经营促使运河两岸一系列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品格独特的沿运城市使江苏社会风尚呈"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  相似文献   

6.
王菲 《中国广播》2023,(2):69-72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文化节目《行走大运河》为例,从选题立意、内容形式和融合传播等方面的实践,探讨主题宣传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京杭运河与海源阁藏书的聚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在山东运河岸边的东昌府崛起了一座著名的藏书楼———海源阁,阁主杨以增父子先后宦游南北,凭籍京杭运河之便将江浙精椠和京师秘籍网罗庋藏于故乡。海源阁的出现,给以江南为中心的传统藏书格局以极大的冲击。百余年后,迭遭兵燹的海源阁藏书辗转散佚于京津、济南等地。海源阁典籍的聚与散,均与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清代聊城坊刻业的勃兴,与大运河贯通带来的城市交通地理优势和经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聊城商业的发达为民间刻版印书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兼容并包的运河开放文化则直接刺激了坊刻业的兴盛,其中市民文化的崛起更成为坊刻业勃兴的文化沃土.植根于市民文化土壤的坊刻业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市民文化的烙印;同时坊刻业又起到了对市民文化的整合重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 ,为强化对沦陷区新闻事业特别是报纸、通讯社的控制 ,宣传汉奸卖国理论 ,扼杀进步舆论 ,麻醉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意识 ,汪伪统治集团曾制定了严格的新闻检查政策 ,并先后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设立了新闻检查所 ,作为新闻检查的具体实施机关。一汪伪统治集团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早在汪伪集团叛国投敌不久 ,即开始在上海等沦陷区内创办报刊 ,为其叛国投敌辩护、鼓噪。 1939年 7月 ,汪伪集团将原国民党改组派在上海创办的《中华日报》复刊 ,该报即成为伪政权建立前汪伪集团的主要舆论工具。194 0年 3月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后 ,又…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软实力,明确城市形象内涵、原则,对沿运城市确定形象定位至关重要。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确定运河特色鲜明的沿运城市形象定位,是开展有效城市传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沿运城市形象传播应以媒介传播、节会传播和旅游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汪伪集团活动的基地之一。在这里,汪伪建立了一系列新闻宣传机构,成为殖民地新闻事业的一个标本。一、汪伪新闻宣传机构的概况汪伪在上海的最重要的新闻宣传机构是《中华日报》。《中华日报》原创刊于1932年4月11日,系国民党改组派的报纸,林柏生任社长,总编辑赵慕儒,总主笔许力求。抗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12.
郭环  伊人 《山东档案》2011,(1):59-60
台儿庄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京航大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它的开掘与畅通,孕育了沿运地区数百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也承载了台儿庄这座古城璀璨而古老的文明。台儿庄运河的开掘,缘于明万历年间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造成南北交通中断,不得不"开泇行运"。据有关史料记载:万历年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运河因大雨决口,"灌徐沛,溃漕堤200余里"。  相似文献   

13.
北宋科学家沈括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主持过治理汴河工程,发明了分层筑堰测量法。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录了最早的复式船闸真州闸的修建过程及价值作用,成为中国大运河河工技术领先于欧洲的有力例证。  相似文献   

14.
孙恺 《中国档案》2023,(12):80-81
<正>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正如《一代水工汪胡桢》一书前言中所述:“作为一位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弟子,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学著作。”鲜有人知的是,汪胡桢还是近代中国最早尝试对大运河全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开发的先驱者之一。民国时期,他受聘担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历时一年半潜心大运河的水利研究,并亲赴大运河各段实地查勘,最终写成《整理运河工程计划》。该工程计划付梓发行以后,被时人盛誉为“复兴运河水利之南针”,时至今日,仍是人们保护、开发、利用大运河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申遗的成功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为中外所知,也为大运河今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在申遗过程中,运河沿线城市出现许多针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更新改造工程。这一系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建成环境造成了破坏,忽视运河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与意义。文章试图探讨申遗成功之后的大运河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注重运河遗产本体的研究转为运河遗产文化的研究,以文化线路的视角解读大运河遗产的活态特征,了解大运河遗产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从共同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大运河遗产的文化意义,将研究大运河中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景观作为解读其文化建构的一种途径;第三,从运河遗产本体、文化场所以及人的行为三种维度来进一步阐释大运河遗产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关注,对运河遗产所属的场所以及场所文化意义的认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挺进苏南,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插近日伪统治心脏,让日军、汪伪政权寝食难安,汪伪情报组织注重对新四军的情报搜集工作。1943年12月25日汪伪镇江县警察局搜集的新四军情报,虽然不尽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汪伪情报工作的状况,也反映了新四军发展壮大的过程。情报称新四  相似文献   

17.
从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源共享谈专题文献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大运河文明传承与城市文化繁荣——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论坛”情况以及在保存大运河文献、传承大运河文明、实现大运河文献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的共识,并结合工作实际就专题文献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原则、创新方法和专题文献资源共享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汪伪宪政实施委员会,是1940年6月27日由汪伪政治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议成立的直属汪伪国民政府的以汪精卫为委员长的一个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审议伪宪法草案、伪国民大会组织法及选举法,筹设国民参政会,以为召开伪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施宪政作准备。1945年8月随汪伪政权而垮台。此组史料系汪伪宪政实施委员会秘书处转给该委员会专门委员蔡佑民的一组材料,虽不完整全面,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该委员会的一些活动爪鳞。特此公布,以供研究汪伪政权之专家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一个规范、系统的大运河知识库,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提出收集整理隋朝至当代镇江段运河相关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并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模型;使用开源软件DSpace,系统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知识库;以大运河镇江段诗文为代表的遗产资源为例进行展示,为相关领域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隋朝大运河的修治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媛 《兰台世界》2013,(30):151-152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本文从隋朝修治大运河的目的入手,简要阐述了大运河对于南北交通、经济发展和漕运的影响,同时也论述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后世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