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晔武 《情报科学》2005,23(2):171-174
本文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显性知识及两类隐性知识的内涵,提出了三类知识间相互转化的九种知识创新的模式和知识创新的三重知识螺旋模型,最后研究了知识创新的空间“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本土化和高级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依据知识生产方式的逻辑演进规律,埃利亚斯·G·卡拉雅尼斯等西方学者率先提出并阐述了"模式3知识生产"思想体系。模式3知识生产以知识集群、创新网络、分形创新生态系统为其核心组织模式,并以"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其存在的适应性情境。模式3知识生产强调组织结构的"多层次"、"多节点"、"多形态"、"多主体"的多维聚合性以及运行机理的共同演进、共同专属化、竞合的非线性协同性。在模式3知识生产方式下,学术企业将成为大学未来发展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挑战,系统提升我国科技研究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现有知识创新生态研究的基本思路仍是以“大学、企业、政府”构成的“三螺旋”框架,无法体现新时代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路径、多种创新模式的平行共存与协同演化特征,致使研究者破题“卡脖子”难题时缺乏整合性视角与适用性框架的支撑。本研究基于知识创新范式转型背景下影响我国以系统工具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挑战,深入探究新时代“模式3”知识创新“多重螺旋”(N-tuple helices)生态系统的主体特征与拓扑结构。以之为基础,讨论系统性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应对“卡脖子”挑战的可行路径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了社会原有生产模式的变革。研究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分析数智技术赋能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特征和协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结合知识链理论,对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分析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多螺旋的演变动因,并构建知识生成多螺旋模型;采用协同学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多螺旋模型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在数智技术的参与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表现出新的特征;人类螺旋和非人类螺旋的演化经历了局部人机协作、人机协同和人智融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涂俊  李纪珍 《科学学研究》2006,24(3):411-416
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二元合作已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在此框架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BIR计划走向STTR计划,以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也亟需发展更加务实的“产官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创新三重螺旋模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三重螺旋模型是一种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创新系统理论.当前,国外对创新三重螺旋的研究口渐增多,影响日益广泛.在简要概述创新三重螺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近几年创新三重螺旋研究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如对三重螺旋基本构造的新探讨、研究对象的扩展、应用的拓展、测量和检验等的研究,为我国相关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模型的提出、发展、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把三重螺旋创新模型与其他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创新障碍,认为三重螺旋模型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战略选择,且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创新链视角,从政策过程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该框架从“政策制定—政策组合设计—政策网络与子系统—政策扩散与演进”维度刻画政策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知识反馈”维度刻画不同政策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适应关系,并基于此来分析不同政策过程中各组成成分如何支持全创新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基于功能论视角提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框架从系统的活动出发识别政策过程系统与企业创新过程系统功能,指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具备完备性、协调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最后提出评估分析框架对上述系统内与系统间的功能进行测度以实现对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冯楚建  蒋艳辉 《科研管理》2014,35(11):84-91
由Etzkowitz和la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缺少对社会创新的重要角色——"用户"的关注而迫切需要改进。本文以"在线社会网络"这一"用户"聚集的平台为基础,以嵌入式方法在三重螺旋模型中引入"在线社会网络"要素,阐述了引入"在线社会网络"的三重螺旋模型的运行过程与机制,并提出了引入"在线社会网络"的三重螺旋创新计量算法,实现了创新理论中"用户"角色的明确界定与计量。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之下,许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线断人散网破”的困境.宝鸡市通过建立农业专家大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采用三重螺旋模型,从“农官学”三方互动的角度分析农业专家大院的运行机制.不同专家大院的绩效差别证明,技术推广制度创新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顺利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三重螺旋创新模式相关研究的动态进行梳理,从三螺旋主体的重新定义、三螺旋模式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平台和媒介的研究以及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回顾,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梁潇 《情报科学》2008,26(1):115-119
三重螺旋创新模型是近几年国际创新研究的又一课题,主要研究在创新活动中大学、产业、政府间的关系.信息流动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也是三重螺旋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重螺旋中的信息流动具有主体多元化,信息流动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因此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难以解决三重螺旋中信息流动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三重螺旋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信息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三重螺旋中创新信息流动的主体分布问题并给出具体算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活动的基础体系,其中结构以制度基础和产业基础为支撑,并包含技术创新主体、资源结构和经济要素结构等三个结构维度.在其演化过程中,三个结构维度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规律,而制度基础和产业基础又制约着三个结构维度的演进,并规范着它们的演进方向和路径.发现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呈现三维结构螺旋发展的形式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这其中制度基础与演进过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理论是当前产业发展的热点,其观点认为从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非线性创新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作为非线性创新模式的代表,通过灵活有效的运行、扩散和激励机制,促进当前三螺旋结构的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涂俊  李纪珍 《科学学研究》2006,24(3):411-416
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二元合作已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在此框架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B IR计划走向STTR计划,以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也亟需发展更加务实的“产官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产学研”到“产学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学研”的概念、反映主体及其研究所涉及的实质内容着眼,剖析并指出了其理念与实践严重脱离的疏忽与纰漏。对所涉“产学研”的大量文献进行了挖掘和剖析,揭示了该名词在实践运用中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和滞障后,考虑到为进一步推助现实问题的动态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个坚定而鲜明的主张——大学-产业-政府三边合作与发展的三重螺旋创新模式,也即“产学官”的使命与应对。  相似文献   

18.
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成军 《科学学研究》2006,24(2):315-320
本文对于国际学术界引起卓越反响的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理论,进行了知识集成和系统综述研究,给出三重螺旋创新系统理论及其相应研究的一些新近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于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存在开放合作性不足、行政化管理特征突出、分类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阻碍了机构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本文以政府、市场和社会构成的三重外部环境以及科研机构内部环境为核心螺旋,遵循“要素→要素流→局部创新治理环境→整体创新治理环境”过程设计了多重螺旋视角下的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分析架构,对6个国际典型案例的创新环境治理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数据处理程序进行探索性研究。根据研究发现提炼出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的关键过程要素,进而构建了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局部螺旋化到整体螺旋化的治理过程理论。最后,提出加强外部制度创新、提升内部人力资本地位、完善内外部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实现高效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元志 《科学学研究》2012,30(2):194-200
 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在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交替演进的。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梳理宝钢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能力的培育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三个维度探讨宝钢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印证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