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创新;(2)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3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对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发展特征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各参与主体根据科技创新中心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文章基于特征功能、发展模式、演化路径等不同视角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在科技创新中心构成要素、要素的演化分析基础上,明确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利用上述分析框架对伦敦、东京、北京典型科技创新中心演化路径进行研究,为正确判读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阶段以及参与主体实施精准、有效的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付亚玲 《科研管理》2005,26(6):61-67
本文在介绍了知识螺旋和技术创新路径组合的相关理论后,分析了在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模式下知识螺旋的特点,并以知识螺旋和技术知识成熟度为两个维度构建了技术知识定位矩阵,然后在矩阵中比较了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的知识分布图的区别,并分别分析了技术创新路径组合的四种模式下,技术知识在定位矩阵中的分布和衔接,根据分布和衔接形成的“知识空洞”和“知识赘肉”提出相对应的创新管理措施,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螺旋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2003~2018年国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139篇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估与综述。研究发现,尽管新型研发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在近年不断增长,但仍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着重进行定性分析与现状总结,以“现状——问题——建议”的模式,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议或措施,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不多,也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随后,从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官产学等多创新主体的“耦合”的角度出发,展望基于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价值链视角,从知识来源、获取、转化到应用一整套循环递归的内在创新过程,构建一个创新生态范式,找准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价值链中的“生态位”,促进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5.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以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专利为基础数据,分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勾勒典型合作创新路径;探究集成电路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复杂网络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考量各参与主体在集中型、多元型和混合型等典型技术创新策略下的知识流动情况,进一步分析主体创新绩效变化及网络结构演变。研究表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大时,采用多元型技术创新策略有利于创新主体发展,而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小时,则适宜采用集中型技术创新策略。参与主体对技术路径的依赖度会左右其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选择,且依赖度超出一定阈值时会严重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而这一抑制效应能通过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在模型仿真分析基础上,提出三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优化路径,即“创新网络边缘型节点寻求‘聚合节点’”“技术革新导向的节点外延合作关系”和“市场收益导向的节点加强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与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区域化创新政策要求大学通过知识创新成为区域创新系统(RIS)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也对传统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出挑战.组织模式是协调组织与环境的重要工具,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可以使大学与区域更好地协同创新.基于此分析框架,对德国基于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园计划”进行研究,可为我们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模式3”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刻画和解析趋向于更高维度的结构复杂性、主体协同性和情境适应性等方面展开。为此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作为牵引,以多重螺旋创新模型作为切入视域,按照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演进脉络,分别对三重螺旋、四重螺旋和五重螺旋视域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梳理和系统综述。回顾发现,多重螺旋分析视域在其解析维度上的增加,是伴随研究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内外部运行机理,在其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方面认知程度的不断细致和加深而递增。三重螺旋作为经典的刻画模型,为解释在不同制度安排之下,大学、产业和政府这三类参与主体协同创新效率的差异性问题奠定了基础。四重螺旋作为三重螺旋的进阶展示,深刻揭示出螺旋动力中隐含的信任危机和民主约束,从而为高级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公众对于科学本身进行“后常规科学”的思考开辟出了制度反思的空间。五重螺旋则是在创新生态系统真正直面生态问题后的进阶反思,清楚回应了在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创新和可持续究竟该怎样实现协同这一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展望,建议在三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一是如何认识好“政府主导型”螺旋模式在创新生态系统演进...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企业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但从实践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仍面临投入比例偏低、新知识贡献度不足等问题。文章在概括分析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动力—能力”分析框架系统揭示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从政策需求出发,为完善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的政策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前沿基础知识与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涌现与突破,未来产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实现路径等多个维度提出新的理论与实践挑战。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未来产业特征与演化规律,构建由前沿知识创造群落、应用场景转化群落和产业价值实现群落组成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结构框架,有为政府与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主体与关键要素。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方向可考虑创新要素识别、创新主体协同和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响应“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本文针对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短板的甄选问题开展研究。基于专利视角,构建了分析框架对“卡脖子”技术短板进行甄选。本文规划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路径,设定了宏观分析的技术短板差距度评测模型,构建了微观分析的技术—功效—机构的三维分析模型,并以光刻机领域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证实,本文提出的针对“卡脖子”技术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科学性、实用性,可为国家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孙喜 《科研管理》2021,42(9):24-3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流行语言。但长期实践表明,这种流行仍然浮于表面,“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倒逼升级”等竞争性认识在更深层次影响深远。这使得有限的政策资源并未充分且恰当地用于企业创新需求。因此,本文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作为整个讨论的核心议题。我们认为,当代创新表现出日益强烈的多技术、动态性、以科学为基础和以组织为载体的特征。正是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相比,企业更能够适应当代创新的这些要求。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创新型企业所需的战略控制、财务承诺和组织整合,也不是市场机制“倒逼”的自然产物,而必须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在非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实现。这些回答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企业本位论”,文末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树满  原长弘 《科研管理》2022,43(4):103-110
   本文以特变电工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持续的自主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通过持续重组和并购整合行业关键技术和创新资源、汇聚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并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持续引进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拓展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以及持续创新等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工业的基础,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与先导性产业。中美贸易摩擦在加剧产业竞争态势的同时也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会窗口。文章运用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剖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当前所面临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坚持系统观念与原创导向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技术发展路线、完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突破薄弱环节、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引领创新链发展进而形成现代化创新网络体系等策略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卡脖子”困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具体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工作、学习及其他经历指标体系,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决策者经历多样性综合指数,研究发现: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决策者经历多样性通过提高失败容忍度、促进协同创新、识别并激励高水平发明家等途径促进企业创新。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高科技企业、成长性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面临资源约束情境下其如何通过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方法,从资源编排视角出发,基于“认知-资源-能力”的理论逻辑,解析科创企业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萌芽阶段,市场领先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匮乏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拼凑策略,为以改变市场态势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持。突破性创新推进阶段,产品本土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受限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探索策略,为以提高行业标准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供给产品资源。突破性创新实现阶段,技术自主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延伸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撬动策略,为以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条件。本研究发现为科创企业基于资源视角制定管理策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雪春  张伟 《科研管理》2021,42(5):218-224
组织忘却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受到关注,但鲜有文献研究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也甚少有学者分析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知识搜寻分为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以知识搜寻为中介变量,通过21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组织忘却、知识搜寻与绿色创新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组织忘却对绿色创新、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对绿色创新有积极影响,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深度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于广度知识搜寻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于飞  袁胜军  胡泽民 《科研管理》2021,42(1):100-112
本文通过对106家中国上市企业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距离和企业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网络密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拥有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低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而拥有专业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高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松散网络抑制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但改善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其调节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可持续;紧密网络强化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多样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其调节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本文有助于识别企业绿色创新的最优内外部知识配置和网络结构,为提升我国企业绿色创新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