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面对21世纪社会变革的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育的未来”全球倡议中提出了“学会成为”的育人指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关注点被定位于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知识、公民身份与集体行动参与、应对未来职业挑战的素养培育四个领域。秉持人文主义的传统,“学会成为”从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出发,倡导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并从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指向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对人文性的思考与反思,未来教育应更加关注人对自我生活意义的内在寻求、对他人生存发展的人性关怀,以及对自然生态伦理关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提升育人质量,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共生教育”就是以教育需要观照人的整体性存在,尊重人的现实生活,唤醒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实践主旨。生命理念、包容理念、合作理念是“共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建构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生命素质提升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国际化促使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优胜劣汰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学校需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的生存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学校的人力资源——校长、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定律与校长的可持续发展;“共生与竞争”原理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花盆效应”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三者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到2014年,联合国将在全世界推广“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什么是“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尊重”: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星球上的资源。尊重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一种修养。  相似文献   

5.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园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孩子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与关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更应该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未来孩子的一切。”为当代孩子的未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孩子准备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达到人类、环境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开县汉丰镇第五小学刘云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的...  相似文献   

8.
杨琴 《成人教育》2012,32(5):119-120
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应成为经济学科教学的常态思维.这对于探讨如何实现由培养教育“经济人”到一个“完整人”的教学转变,使环境生态学思想深入到人们的行为范式之中,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同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50周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在1996年6月和12月出版了一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即:[1]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2]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3]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颔;[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可以说,这几本书是当会世界教育的经典之作,是我们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性的文献资料,其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目标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大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的社会”.其中,《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最新、最重要的一本教育文献,是1996年初“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  相似文献   

10.
丁嬿 《中国教师》2004,(12):29-31
可持续发展观是上个世纪发展观的根本变革。对人来说,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个体的发展,又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论哪一种发展,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说,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呢?依我看,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生态发展观,其实质在于系统内部的和谐共生,互促发展。要实现发展的生态和谐,生成与创建,其学习必须是学习者自主性的活动。在新技术使“一切都成为可能”的当代社会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自主学习应该有新的内涵、新的理念,具体地说,至少要坚持三…  相似文献   

11.
全民-全纳-全人:"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经济学”的“亲民”的治国方略正可打造“亲民”的中国高职教育。建立并完善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的“三全”教育新体系,勾勒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富教育的清晰线条,实现从“技术人”到“社会人”、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根本转变,是中国高职教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长取向。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教育呼唤着绿色。我们呼唤的绿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而成的,其核心是“人文、民主、自然”。我们的教育呼唤着绿色,是因为未来召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为了使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达到低耗高效的绿色境地,我们应面向未来,帮助学生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应答。  相似文献   

13.
“从共享到共生”的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在多年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与专题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凝练的学术命题,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生”,再到“知识共生”,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共生文化”.强调知识建构的本质是社会知识增值,而个体学习是知识建构的一个“副产品”,知识的社会增值也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建构,既可以克服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构建的“无知识内容抓手(无内容)”整合,又可以克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无技术环境支撑(无技术支撑)”,成为切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形式;同时,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搭建“组织记忆”的团队学习,实现跨时空“从共享到共生”;显现出了人—技术一内容之间的整合以及资源库的增长机制,知识的增长、积累与创新机制和互动机制与共生关系.最后,阐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的七个基本内涵,也即实践推进“从共享到共生”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生态正义对人类社会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未来教育要以“生态正义”为目标调整实践。教育在实现生态正义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不仅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首要途径,还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手段,更是统整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基本方式。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中发挥着传播生态知识、唤醒生态自觉、养成生态人格、培育生态文化的功能。当然,教育促进生态正义基础性地位的实现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通过教育帮助个体习得实现生态正义必需的信息和技能、助推个体形成实现生态正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个体产生实现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等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2002年于约翰内斯堡召开的“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峰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即环境、经济与社会。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但要重视环境问题,也要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和创建创新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总体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观、具体实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以改变人们的行动方式,创造出以环境保全,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价值观呢?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是如何被倾注于教育的呢?《地球宪章》又在其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计划框架》以及《地球宪章》等重要文献的解读,试图描述《地球宪章》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框架,澄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目标,说明依据《地球宪章》的原则设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指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同构共生":师生自能发展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学生自能发展是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学生自能发展反作用于教师自能发展;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是现代教育的美好愿景。实现“同构共生”,必将进一步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应建构“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建构“书香校园”,促进精神成长;建构“科研校园”,寻求持续发展;建构“人文校园”,实现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同样正引起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对幼儿园来说,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双碳”教育是从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出发,从地球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危机入手,到探究地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再到减排降碳的知识普及,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双碳”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思路,包括组建教学共同体、整合学科知识、结合良构与劣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中,以“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将“双碳”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等策略,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