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闫瑞峰 《海外英语》2013,(23):175-177
国内许多翻译家和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大量翻译,然而出自国内翻译家之手的译品在西方世界却很少会受到读者欢迎。国内翻译家和西方翻译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总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情趣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诗英译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的分析,以构建合理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4.
曾玉娇  程林华 《海外英语》2013,(19):162-164
"忠实"是众多译者所追求的翻译目标,也是译本好坏的评价标准。本着让西方人改变对中国的态度,辜鸿铭的英译《论语》采用了高度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运用增译、改译和加注的方法,巧妙引进了诸多西方事物对儒家经典予以阐释。该文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辜氏译文的各种翻译策略,总结出其译文是忠实于原文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水平。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们要正视汉诗英译的初衷及目的,应尊重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和美妙。  相似文献   

6.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7.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1.
肖婷 《考试周刊》2013,(9):23-23
辜鸿铭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论语英译大量采用了意译,或者归化的翻译策略。君子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入手,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中君子一词翻译为例,阐述一个观点,就是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无论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起到交流作用,就无所谓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审美价值,其对外传播和交流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本文以"三美论"为着手点,以许渊冲先生的法译诗经为主要分析文本,试图从美学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3.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信”应为一切翻译工作的基本和最终的原则;而在典籍英译中,对于古文的正确理解则是做到“信”的基本前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曾对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早期传播作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然而,辜氏《论语》译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造成这些“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为使译文易为西方读者接受而故意变动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擅自改变原文的语气、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及对原文完全误解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文章从意境、意象隐喻、修辞手法、文学典故、音韵等从五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然而要将其译成英文却是非常困难的事,由于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两种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从诗歌的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