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拉达克地区8—12世纪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统整理造像遗存的基础上,结合造像题记、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对石刻造像的赞助人、造像题材、开凿意图、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现的阿里三围对吐蕃王朝遗产的承续关系进行讨论。拉达克地区石刻造像是在藏族人主导下所建的,其时间从吐蕃王朝中后期持续到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传统的延续反映出两代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接续;吐蕃王朝时期石刻造像题材以大日如来佛为主,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则更流行菩萨题材,石刻造像题材的转变与政权更迭后的宗教政策有关;造像题记所载人物皆为王公贵族,造像所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契合,展现出石刻造像始终承载的军政象征等多重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2.
在一望无际的江淮平原上,有座长眠水下达三百年之久的帝陵,这就是明朝第一代帝陵——明祖陵。祖陵位于我国五大湖泊之一的洪泽湖西畔,在今泗洪县管镇东南九公里处。明末清初,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袭,明祖陵地面建筑多已毁圮,惟神道石刻仍完整地保存在洪泽湖下。人民政府专门拨款,筑长堤以御残水,整修陵地,匡扶倒卧之巨兽,使之皆如当年之姿。现神道上二十一对石象雄姿勃勃,巍然屹立。祖陵石刻承袭唐、宋帝陵规制,又得名师高手之力,其神道石刻,布局紧凑,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帝陵石刻之最,中华古代文物宝库的瑰  相似文献   

3.
盱眙一日游     
今天,妈妈带我去盱眙玩。我们先去明祖陵,听导游小姐介绍说,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三代祖父的陵墓。我们刚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是21对庞大的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每尊石刻都雕刻得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尤其是石马,走近细看,它嘴巴上的胡须都能数清是多少根,还有马镫上的纹饰都看得一清二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皆发表于1925年,都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却表现出迥异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从意象的塑造上看,前者是具象的,后者是抽象的;从情感的传达上看,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表现的;从生命哲学上看,前者是希望的,后者是绝望的。从中发现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之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相似文献   

5.
<正>学会了夹叙夹议之后,若能再学会理性概述,那么在写作上就能更上一层楼了。夹叙夹议,叙和议是分开的,而理性概述则把两者融合在了一起。请看下面的文字。我登过泰山,那里有瀑布、怪石、古松、险峰,还有壮丽的云海、日出。它不愧是五岳之首,名山胜景全都囊括其中。我更喜爱山上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诸如"擎天捧日""置身霄汉""若登天然"等语皆能引起游客共鸣,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与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著名的隐士。虽然两人隐居的审美情趣皆指向自然,但由于各自家世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了他们隐逸上的差异性:从归隐的动机上看,谢远祸全身,陶抗志固节;从隐逸的方式上看,谢寄情山水,陶托志陇亩;从隐后的心情看,谢言有感慨,陶心藏淡泊。  相似文献   

7.
从唐代开始,石刻诗歌便出现在桂林的摩崖、岩洞中,成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发展,石刻诗歌对桂林景点的审美已形成相对稳定、较为一致的评价,其在景点中的审美特征日渐突出。独秀峰"高耸擎天、拔地而起、一枝独秀"的形象,叠彩山"层峦叠锦彩、边陲辋川图"的特点,虞山"帝德泽边、百代犹思"的人文意义都是石刻诗歌集中呈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史不分家,也有区别: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人学,是挖掘人的灵魂和塑造人的形象的;而史学是事学,是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重在美,史学贵在真,两者共同追求的都是善;从功能上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铸造灵魂,融化在血液中,而史学则是以史为鉴,落实在行动上。我在写历史小说的过程当中,当然就得看一些古典历史小说方面的评论。感觉一是某些文章雷同,新意少,有"软剽窃"之嫌;二是不看原著,"炒章句",某些文章简直就是拼盘。这是我从史学角度来看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古代史研究中也屡见不鲜。皆急功近利,学风浮躁所至。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郭沫若登泰山,看到经石峪的巨幅摩崖石刻,便立刻被上面所刻的经文吸引住了。由于石刻没有纪年跋文,刻制年代难以考证。随行者知道郭老对古文字深有研究,便请他解开这个谜。郭老沉思良久说道:“你们看这个‘世’字。从这个字的写法上即可判断出石刻的年代。唐代李世民曾做过皇帝,唐人为了避他的讳,才故意将‘世’字写成这样。因此,这摩崖石刻应为唐人所书刻。”众人听后,都觉得郭老的分析很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族民间石刻是最具有“原生态”观念的艺术形态,以石头为媒介,大量藏族传统文化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手工雕刻形态得以传承而保留下来.究其本质,青海藏族民间石刻大多是对民族传统择吉文化的传承,表现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社会心理;从艺术表现上看,它们也多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魏的《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被誉为北朝石刻中的奇品。从石刻学角度切入并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该造像题记书体进行研究,认为《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关系极大,它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二次艺术,从而显示了它在魏碑书法中独有的粗犷、草率、古朴稚拙,方圆兼顾,藏露皆有,楷中兼隶意的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2.
新乡市解放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当时,平原省文管会收集了众多的文物,许多珍品皆荟萃于此,其中石刻的精华共达百余块。它们的来源包括了现在的冀南、鲁西、晋东南和整个豫北地区。这些石刻,时代上迄北魏,下至明清,内容上包括了石刻造像、造像碑、墓志、石棺铭和碑帖等,大多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对我国的历史、佛教史以及文物断代等研  相似文献   

13.
高二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从前者看,诸子散文反映的光辉群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典范;从后者看,诸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繁荣进步的源头活水,赋予了民族精神历百代而不衰的生命韧性。本单元的立德树人目标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皆从此出。  相似文献   

14.
杨靖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16-118
高校去行政化虽有必要,但时下改革之路上障碍重重,难有作为。从时间上看,高校行政化有其历史生成性;从空间上看,社会其他领域的行政化会产生消极阻滞的效应;从心理上看,高校从业人员仍存在着惯性思维定势;从实施后果上看,其改革之后的应对策略并不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去行政化虽有必要,但时下改革之路上障碍重重,难有作为。从时间上看,高校行政化有其历史生成性;从空间上看,社会其他领域的行政化会产生消极阻滞的效应;从心理上看,高校从业人员仍存在着惯性思维定势;从实施后果上看,其改革之后的应对策略并不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6.
考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自周代,迄于有清;从内容上看,各个朝代皆小有变化,而其主旨乃在考课各级官吏。这种对官吏的考课方法,今天仍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吹奏乐图像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发展过程看,孔望山石刻中的吹奏乐器在我国吹奏乐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19.
赵安中捐资助学的历史悠久,其助学动因主要有科教兴国的热望、挚友榜样的影响和人生意义的寻求,其助学活动呈现突出特色。从地域上看,以桑梓地为核心向外辐射;从类型上看,以希望工程为主向其他领域拓展;从运作上看,认真务实,得道多助;从影响力上看,感染家族,浸润各界。  相似文献   

20.
清代桂林石刻数量众多,其中石刻诗歌样式多变,体现了一定的时段性特点。这些诗歌题材涉及佛教、道教等方面,更多则为山水题材。这些诗歌由仕桂或旅桂文人创作,整体上看,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