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翻译活动,即作者、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指出翻译的主体研究是对各个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翻译的主体性应该是主体间的主体性,即翻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的平等对话,译者角色应定位于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科学在诸多领域引发了变革,其动力系统理论在整体主义思想、耦合关系、持续动力交互方面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重大启示,可揭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和主体间对话交互实质。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主体间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文学文本翻译中各个主体间如何进行互动和交流也成了我们研究的客体。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我们揭开主体之间共生共存性以及对话的必然性,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也暗含着理解的差异性和误解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各个主体之间进入交往达到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的合理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诠释翻译主体间交往的历史必然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6.
以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阐述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翻译过程中各主体如何积极地对话以形成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而阐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诗词英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封国华 《文教资料》2013,(22):25-26,31
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建构于20世纪80年代,尤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交往行为理论指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哈贝马斯的理论核心是主体间性问题,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能够深刻揭示翻译本质。在新闻英语翻译中,在词汇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及对文体风格把握所做的一系列译文的调整,都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非各个主体之间的独白。本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即主体间性建立各翻译主体间的和谐性.指导新闻翻译实践.以期达到译作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王娟 《考试周刊》2007,(47):120-122
本文讨论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三个问题:关于翻译中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轨迹的问题;翻译中的主体问题;关于规范与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并对陈大亮先生在主体间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一些看法,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能够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译学界的新课题,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研究结果能更好地揭示翻译的本质。近年来,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逐渐受到译学界重视,译者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协调好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译者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只有将各个主体置于平等互动的平台上,方可将主体间性研究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英文门户网站翻译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学术界鲜有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从项目管理理论、主体和主体间性理论、雁行理论和共生理论四个角度对高校翻译团队的建设进行理论上阐述,对其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一书为我们探索翻译美学,开启崭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力图超越旧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在“主体间性”的视域重新审视文学翻译活动。本文首先质疑传统翻译原则的合法性基础,其次深入剖析文学翻译活动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即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进而提出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7.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何莉 《考试周刊》2009,(19):17-18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语义留白及其翻译研究都堪称语言学科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国内外学者对语义留白翻译的处理主要从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过。本文拟结合实例从接受美学、格式塔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理论三个视角对语义留白翻译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简略探讨了语义留白之美在翻译中保真与磨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20.
对话理论是解释哲学的产物,揭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一种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参与过程.译者和读者从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作品意义的构建者.作品的意义总是在对话的关系中不断被理解,被商讨,被深化.主体间性替代主体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对话理论赋予了翻译活动主体间性特征,亦充分体现了其人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