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出现了技法和构图上的重要变化。李唐生活经历横跨两宋,继承了北宋画风,融会江南景致,创造出新的笔墨语言和构图形式,开创了南宋独特的山水画风貌。  相似文献   

2.
南宋画家李唐山水、花鸟、人物皆工,山水成就尤为杰出,为"南宋四大家"之首。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法和截景式布局,笔墨峭劲,气势雄峻,开创南宋山水新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李唐乐于师古而又勇于创新,是中国画史上一位借古开今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3.
唐代墓室壁画填补了唐画研究缺乏真迹的空白,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创新面貌。已发现的唐代墓室壁画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初期继承南北朝画风,疏、密二体并行,由疏简、劲健而稍有板滞向流畅、舒展而又灵动的方向转化;中期体现为几种风格的融合,简快、豪放,有“吴带当风”之韵;晚期在完善中期风格的同时,又有创新,开五代细丽精巧的人物画风及工笔重彩花鸟画风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以安禄山圣武年号纪年存留下来的墓志全国只有数方,马凌虚墓志是其中之一,蕴含了有关安禄山叛乱时期的一些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考释以马凌虚墓志为中心,参以史籍和其他墓志材料,对李史鱼、独孤问俗在安禄山叛乱过程中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态度及独孤问俗与马凌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中,安西、北庭行营军作为一支劲旅参加了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为平定叛乱再造李唐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其后又驻防京西、北诸地抗御吐蕃,再立新功。后则渐染骄悍之气,并参加了泾师之变,这里面有着唐中央由信任到不信任,募兵体制下将士需给养赡家等原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具有字形由方趋扁、笔画遒劲圆润、打破了隶楷杂糅、恢复隶书规范、崇尚雄厚丰逸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其艺术特征印证了唐代隶书从"石经旧法"到"明皇新体"的变化,而以此碑为代表的唐隶对后世尤其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俨少的山水画不求自然表面的形似,而重笔墨情趣,将抽象因素引入画面。技法上突出的标志是抽象的墨块、留白结合连绵舒展的勾云和水纹。其画风从集大成的传统绘画中全面突破,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而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画受到新潮美术的影响,日益向多元化发展。从新写实画风、现代水墨试验和新文人画风三种风格可以看出新潮美术的艺术理想。作为现代主流的艺术,对真、善、美这一艺术理想的追求与传统艺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黄宾虹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以明人为基,上窥宋元,取法百家,晚年变法,以浑厚华滋的画风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范式,其卓越的人格风范与艺术成就,对本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妥木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油画家,被美术界誉为"以他独有的画风,开创了内蒙古画派的先范。"文章从选材、色彩、造型、笔触肌理及民族情怀等几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全面领略艺术家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范宽研究     
通过分析范宽的史料及作品,得出如下结论:宽并非范宽的绰号,而是他的本名;范宽画风的四个成因:性情宽厚、崇尚道家、师承北派和隐居关陕;范宽的四点启示:优良传统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是训练基本功的途径、传统文化是充实学养的手段、文化精神是修正品格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叶的苏州画坛以模仿文徵明为时兴,特别是文氏后期的深秀繁密的风格受到当时画家们的争相模仿,但这种模仿往往大多只得其表,吴门画派最后一位大家陆治却得其神韵。文章通过对陆治绘画风格转变以及对《仿倪瓒溪山仙馆》(1567年作)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吴门画家陆治晚期画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文人画在中国古代和谐美的陶铸下,表现出宁静的审美意识、平淡的审美境界和优美的审美理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画风的演变,到了明中叶以后,这种优美的审美理想在文人画里开始动摇,出现了一种以惟情、惟个性是尊,以崇尚丑奇怪乱、豪放纵姿为特征的奇崛美的浪漫洪流,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速写是一项训练造型综合能力的方法,是我们在素描中所提倡的整体意识的应用和发展。速写的这种综合性,主要受限于速写作画时间的短暂,这种短暂又受限于速写对象的活动特点。速写训练是基本功的训练,在某种意义是与素描同等重要的。它能提高人的情操和艺术修养,是画家发现创作题材,培养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树立画风的重要手段。因此,速写在绘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李唐受到殊遇.在唐人的审美观念中在入了大量的佛家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儒家的影响,对佛家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儒家的影响尽管深远,但更多是表现在外延上,在内涵上影响较大的还推佛、道两家,而在“象外之象”的美学观中,沸家的影响又胜过道家.弄清佛教思想与“象外之象”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欣赏唐诗,对于多渠道地总结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想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其原因一是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能够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二是各族入居内地者增多,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尊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华夏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形成必然趋势,此外,具有鲜卑化倾向的西魏北周的长安文化,是隋唐文化的直接的、主要渊源之一。唐文化的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婚姻礼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活动、音乐舞蹈等方面。唐文化的胡化倾向虽然相当普遍,但华夏文化不仅没有被“化”掉,而且更加辉煌灿烂。  相似文献   

18.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30余年前陈寅恪先生曾撰《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认为唐高宗初年至玄宗末世,存在以李武韦杨婚姻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最高统治集团。笔者认为,自高祖至代宗时期,还存在同样引人注目的原代北豪门窦氏大姓与李唐皇室的世代联姻,长达150年,为寅恪先生所未论及。窦氏家族在窦统时期成为代北拓跋鲜卑没鹿回部落大人,子孙世代为拓跋鲜卑贵族,曾被命纥豆陵氏,魏孝文帝时复为窦姓。窦家“累世仕魏,皆至大官”,至窦略时,仕魏征北大将军。略有五子,其中岳、善、炽子孙号为“三祖”,与唐室联姻百年的窦氏家族多出此房。《新唐书》卷199柳芳论氏族,称窦氏为代北“虏姓”大族,反映了时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武则天佛教居先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大规模翻译佛经,对许多著名高僧给以礼遇,有种种佞佛举动。在佛教居先之同时,武则天又给道教以合法地位,让它与佛教共存。之所以主张佛教居先,一是为了表示对李唐王朝的彻底否定,二是为了对佛教徒在以周代唐过程中的功绩表示回报,三是与武则天个人的佛教信仰及身世经历有关。给道教以合法地位,则是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所决定的。唐中宗重新即位伊始,虽曾倡言中兴,有意抬高道教的地位,但不久又改变初衷,继承武则天宗教政策。中宗在佛教居先政策的同时,也给道教以合法地位,让它与佛教共存,则是由唐代君主(武则天除外)都攀附道祖老子为其始祖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