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传播从西方引介入中国,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中国的生态传播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拓展,在借鉴西方经验之时更应该立足本土,亟待汲取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营养汁液,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充分挖掘传统生态资源,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给出有益启示。同时,要重视并借助于传媒的效用,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对大众进行引导。生态传播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科学性、现实性、引导性等特征,加强对生态传播的研究,可以极大助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和能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俄罗斯国家公共科技图书馆(RNPLSaT)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且参与形式多样,包括建设专门的生态网站、生态信息中心、生态文献信息资源,实施生态环保项目计划,开展生态信息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带领图书馆界开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RNPLSaT 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包括:思想意识上重视参与,找准职能定位,探索创新参与形式与方法,强化与外界的联合、合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发挥现有生态环保图书馆的示范作用。表4。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蕴含丰富的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展其资源建设,可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档案文献支持.论文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阐述建设意义,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伟民 《大观周刊》2012,(52):I0001-I000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郭若晞  杨晓民 《大观周刊》2013,(11):391-39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汪馨兰 《兰台世界》2016,(11):90-93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和丰富经验,主要包括水利是农业命脉、植树造林、厉行节约、资源合理利用、有计划地生育等方面。它为我党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的探索奠定重要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道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间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征集抢救这些档案文献,有利于开展生态档案建设,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档案资源支撑。论文阐述少数民族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分析存在问题,从规划保障、体系框架,以及工作创新等方面提出档案文献征集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在生态文明宣教方面具有资源丰富、受众面广、公信力高等优势,图书馆可通过网站、展会及馆舍建筑向公众宣传和示范生态环保的理念.文章对公共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地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造就了档案资源的地域性,地域性档案资源具有"档案资源—人、管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分析了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结构的意义在于:转变视角,丰富社会记忆的层次性;从微观入手,寻找社会记忆的特殊性;完善结构,构筑社会记忆的系统性。文章最后从资源建设、人的建设、管理建设和环境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社会记忆视域下的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图书馆是基于生态学基本理念而建构的现代图书馆模式,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体现。运用建筑生态学、信息生态学、管理生态学原理探讨了生态图书馆的建筑生态化建设、馆藏资源生态化建设、服务与管理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和步骤.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提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德育教育职能,丰富馆藏资源,举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创建生态图书馆、美化育人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消费观,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这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一个伟大进步。笔者首先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入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探究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伦理档案文献是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等生态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的发掘传播与转化创新,对生态文明治理工作有促进作用。本文探析少数民族伦理档案文献的生态文明治理价值,分析发掘要素,提出生态文明治理发掘对策。本文认为,以协同治理、记忆传承、文化自觉和转化创新理念,整合发掘主体,开展资源建设,发掘档案文献,进行引导性和约束性生态文明治理,可推进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科技馆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先对我国广大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分析,接着以山西科技馆为例介绍了科技馆展览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对科技馆进一步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科技馆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积极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对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天然场所。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从展览陈列、专业讲解、科普活动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发挥自然博物馆的环境教育职能进行了简要探讨和论述,为自然博物馆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作为广播媒体,如何运用自身特点加强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更好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理念可以生成新的信息管理模式。目前,信息生态理论已经被用于企业、政府、教育和医疗等多个行业的信息管理中。本文试图对信息生态的理念、思路与方法进行清理和研究。首先对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文化教育及其它四个方面介绍信息生态理论的相关应用,最后指出了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第一,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突破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生态文明事业突破,转变观念要先行。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把生态文明本身作为经济的产业来发展,实现这一观念的彻底性变革,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浙江经济增长才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持续增长的抓手,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抓手。浙江传统的以轻工业、加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对资源消耗依赖和对环境破坏产生了巨大代价,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浙江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保增长过程中,以各种新兴生态产业的为抓手,拓展经济增长的承载空间,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浙江省自身的内在需求、拉动本省经济增长的又一途径。浙江应该把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新能源开放结合起来为项目,把青山绿水的建设首先在新农业项目实现突破,同时也是加大农村生态文明有关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只有如此,才可把劳动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来拉动浙江自身的内在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文明城市”评选是“生态锦标赛”的重要形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DF-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方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文明城市”评选这一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文明城市”评选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评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教育资源越丰富,“文明城市”评选的驱动效应就越明显。相较于资源型城市,“文明城市”评选的驱动效应对非资源型城市更加明显。创新效应、结构效应与倒逼效应是“文明城市”评选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