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建构城市记忆的视角,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传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基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序、路径进行重新解读.档案信息资源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分布、构成和地位如何,"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方式、程序有何变化,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档案既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资源,也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行为和结果。把档案放到社会记忆系统中思考,我们需要在社会记忆建构的行动中,探视档案记忆形成或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建构机制。本文将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视为一种"昔日重现"的生产过程,认为其中包含着内在建构与外在建构的统一,选择、解释与表达的统一,主体性意愿与客体性资源的统一,体现出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在档案记忆观理论中,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社会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社会框架,所以分散、无序的档案材料不具备系统记忆的功能,只有经过系统编纂整理的档案才能作为具备记忆特征的资源参与到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去.论文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思想性出发,通过阐释档案文献编纂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档案作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的合理性,并就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如何改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收藏和开发是构建档案资源的基本途径。根据当代档案记忆观和资源观,有必要大力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建议构建"中国记忆"大型数字资源库,以真实丰富的数字资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提供文献支撑,促进档案事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档案馆应积极参与社会记忆建构,以此来提升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将社会记忆建构界定为档案工作的主体责任,无疑是对档案馆社会责任的拓展。如何科学地把握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本质,直接决定着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建构路径与形式的选择,进而关系到档案馆所承担的传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责任的履行。从本质上讲,为社会记忆建构积累和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源保障,并间接控制社会记忆建构而成,是档案馆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具体体现,而且是首要体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档案工作的责任界定为社会历史记录管理与保护,并强调这种管理与保护的“客观”“中立”与“无偏见”性。事实上,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档案形成过程的选择性和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价值鉴定已经体现了档案管理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讲,档案编研的过程就是编研人员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原则,从档案馆藏中筛选"原料",建构城市记忆的过程.以建构城市记忆为价值取向的档案编研工作应当遵循集体性、原真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编研原则.  相似文献   

7.
谷依峰 《档案》2024,(1):69-75
英租威海卫档案是英租时期中英双方在威海卫形成的原始记录性材料,由于历史因素流失海外,经追寻后才回归祖国,得以编研利用,这也是历史档案助力地方记忆复现、生产、重塑的过程。基于记忆史视角梳理人类历史上对于记忆认识历程,旨在厘清档案与记忆的源生耦合与递进关系,架构“记忆-档案-档案记忆资源”的记忆生产理论模型,并以此模型解读英租威海卫档案的发掘与编研过程,阐明该模型的实践性,以期为地方档案系统化、体系化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化是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对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档案资源进行解读、编研而升华出的档案成果。伴随着记忆工程在档案管理领域中的渗透发展,档案记忆逐步成为研究档案文化的全新视角。在城市档案管理中,档案记忆承载城市的文化,通过文化同构等方式为城市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档案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传承,档案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记忆一词慢慢变得瞩目。面对城市“同质化”这样的困惑,学术界将档案是“辅佐记忆”这样的共识延展开来,探寻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的功能,“档案记忆观”慢慢地成为档案学界的共识。本文探讨民生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独特性,阐析民生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对社会记忆的构建,提出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如何进一步开发民生档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任敏 《档案》2014,(11):51-53
城市记忆档案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城市历史文化,开展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构建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是维护城市记忆、保护和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华民族面临"集体失忆"的危险,传承中国记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档案局牵头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档案为主、用各种形式记录和反映华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供全民免费便捷利用的国家级、综合性的数字资源库——"中国记忆"。提出了"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工程的内涵和使命、价值理念、建设原则、基本内容和资源架构等。  相似文献   

12.
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亚太地区各民族记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进展的基础上,从与世界记忆工程保持一致、宣传力度较大、记忆名录层次丰富三个方面总结了成绩,从参与度、合作度、网站建设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最后,本文从宣传、合作与网站建设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推进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元数据的设计是城市记忆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技术环节,城市记忆资源的多媒体集成性、资源组织多维性和处理过程复杂性等特点对元数据的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OAIS参考模型为指导,基于多源异构城市记忆资源,从内容视角、根据资源处理过程复杂的特点从流程视角设计了城市记忆资源分层元数据模型,对城市记忆资源的准确描述、有效控制、高效组织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形成一个多主体参与、跨领域整合、全流程管理的资源平台,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记忆档案化是将社会记忆以档案的方式加以留存,档案记忆社会化则是将档案留存的记忆重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记忆。两者是一种双向转化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需要我们超越单向度的思维,在社会记忆再生产的统一性中把握双方的互化融合,认识到它们是“良药”,而非“毒药”。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时代,城市记忆资源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数字人文”为研究视角,在探讨数字人文与城市记忆资源建设匹配性的基础上,用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重新审视城市记忆资源建设模式,按照城市记忆资源体系构建、资源采集原则与方法、数字化加工与存储、资源数据库搭建的流程优化传统资源整合模式,最后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关联数据、GIS与虚拟现实、文本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的记忆资源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社会档案观”、“社会服务观”与“社会记忆观”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策略:拓宽馆藏资源的广度,扩大档案形成主体与反映对象的范围;拓展馆藏资源的深度,加强特色馆藏与微观馆藏建设;树立“大收藏”意识,丰富馆藏资源的种类与形式;转变馆藏资源建设方式,直接采集与生成档案资源;紧扣社会需...  相似文献   

17.
华林  石敏  杨娜  邓甜 《档案学研究》2017,31(3):71-76
国家综合档案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是保护与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民族记忆构建传承的视角,分析云南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少数民族档案馆藏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馆藏资源构建设计、或缺资源征集、资源整序和数字化资源集中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馆藏资源的设想。以全面性、多样性与原始性原则,优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少数民族档案馆藏资源建设,对云南民族记忆的完整构建、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秦垒 《档案管理》2016,(5):54-56
文章针对专题型数字档案馆在保存社会历史记忆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美国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践,重点论述了“飓风数字记忆银行”的建设背景和建设特点,并提出在社会记忆视阈下我国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构想,以及在建设理念、主题选择、建设方式和新媒体应用方面对“飓风数字记忆银行”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忻  房小可  孙鸣蕾 《山西档案》2021,(1):80-87,79
【目的/意义】目前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具体方法较少,尚不足以揭示红色记忆中的细粒度关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主题挖掘方法可以挖掘红色档案编研成果中的细粒度关系,有利于红色记忆的重构并对社会记忆构建方法实现有效补充。【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档案编研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预处理;立足于语义层面及主题层面,通过LDA模型对其展示成果中的五个红色篇章分别深入进行主题挖掘;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及主题相似度计算的方法抽取其概念、关系与属性,最后构建篇章本体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文章利用主题模型对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进行细粒度挖掘,进而进行本体构建,从而体现其中细粒度关联,实现社会记忆构建,力求实现记忆的映射和更好的呈现以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