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使得电子档案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给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目前,互联网存在许多安全威胁,电子档案极易受到诸如非法篡改、删除等危险,电子档案的安全存储和备份非常重要. 一、电子档案安全存储及备份的重要性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电子档案和传统纸质档案相比较具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电子档案需要特定的载体来存储,而且信息和载体可以分离,这种存储形式使得电子档案具有易修改、复制和删除等特点,并且修改、复制、删除后不留痕迹,难以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存储载体的选择是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关键问题,磁光电混合存储是一种集磁存储、光存储和电存储的优点于一体的存储方式,探索其在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方法/过程] 通过对当前数字资源和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研究现状的总结,提出载体选择是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中的重要问题;梳理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载体的相关标准、实践应用、常用载体适用性以及性能需求;介绍并分析磁光电混合存储在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优势;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的应用为案例,介绍磁光电混合存储在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中的应用探索。[结果/结论] 尽管磁光电混合存储尚存在标准不完善、软硬件仍需改善等不足之处,但其具有绿色节能、总体拥有成本低、存储寿命长、安全可靠、支持多种备份模式等多方面的优势,是符合数字档案资源特性和长期保存需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陆慧 《中国档案》2023,(12):61-63
<正>近年来,随着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的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数据在线归档的深化开展以及照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大量归档,电子档案呈现数量和存储容量双快速增长的趋势。传统模式下的电子档案存储和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电子档案的存储管理需求,对电子档案存储进行无限拓展、高效和安全的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电子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选择非结构化数据库TR IP,采用C/S和B/S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电子档案的非结构化存储方案,有效解决了电子档案包括图片档案的全文检索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档案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数字档案存储载体长期保存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存储载体、存储技术、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数字档案存储载体长期保存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技术角度探讨和研究了电子档案安全存储及备份的相关措施。面对电子档案信息量的日益增长,提出了电子档案的安全存储及备份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云环境及云存储、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存储及其意义、云环境下档案资源的网络存储方式方面,对云环境下档案管理中的网络存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单轨制模式下,建立电子档案库房、配备专门的电子档案库管员是档案长期保存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问题基础上,针对单轨制模式下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过程管控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从电子档案的可信存储、安全访问和规范使用三个维度,探究电子档案库房建设的技术平台和电子档案分库管理的存储模型,为电子档案的电子化可信管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档案级蓝光光盘(BD)相比DVD,具有更大的存储容量,更稳定的数据记录层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它在使用年限、总体拥有成本、防篡改、数据可读性、节能、抗灾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硬盘和磁带。现阶段,档案级蓝光光盘是电子档案归档存储最理想的物理载体。光盘库自动化技术与蓝光存储管理软件相结合,可以轻松实现海量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存储及日常管理。选择开放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电子档案归档光盘的可用性与兼容性,是蓝光归档存储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罗莉莉 《兰台世界》2016,(10):56-57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非常流行的NAS家庭电子资料存储方案的软硬件架构,并在NAS家庭存储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企事业电子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提出了简易的档案管理系统的私有云的搭建方案,分析了两者间在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别,并对目前私有云搭建方案进行了思考,并对未来档案管理系统私有云的技术成熟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史金 《档案学研究》2022,36(5):137-141
档案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一直是档案部门的核心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数字资源海量增长,为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选择适合的存储介质至关重要。本文对蓝光光盘的技术现状和存储优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解决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困境提出有效路径和选择,进而推进档案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云仓储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卓  沈妍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45-49,113
在分析云仓储环境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图书馆联盟合作方式的转变;归纳出包括数字资源合作保存前置化、存储与保管并重的长期保存、跨系统的宽领域资源保存在内的云仓储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模式;最后提出图书馆联盟长期保存合作的三种实现方式,即建设支持多种移动终端的资源整合和利用平台、构建私有云平台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整合机构库资源和实现联合保管。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国家档案局正式发布了《基于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档案数据存储规范》,并于20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使用文档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使用文档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档案数据的基本功能和实施方法。通过对该《规范》的解读,结合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功能,以MongoDB数据库为实践对象,可以看出其存储档案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解决方案的不同。采用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具备全新的优势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档案法律应融入整个数据法律体系,其内在逻辑在于“数据”与“档案”的密切关系,即“数据态”是档案的存在形态之一,档案是需要长久保存的数据,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需要归档。然而,当前档案法律在数据长期保存中的角色有待明确,数据法律对档案工作造成挤压,档案法律对数据归档的解释力不足,为公共利益的存档与个人数据权益存在矛盾。为此,应该重塑“档案”认知和“归档”思维,构建数据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档案法律和数据法律下位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在全球e-science发展背景下,科学数据管理实践日益呈现出对跨学科思维和方法的渴求,运用档案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升科学数据保存和共享重用的质量和效率。[方法/过程] 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综合集成法,对OCLC、DCC、RDA、ICA四个国际组织相关文献成果中涉及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科学数据管理工作进行了文本编码和归纳分析。[结果/结论] 档案学视角下的数字文档连续性保障、背景信息管理、鉴定处置和长期保存对科学数据管理具有支撑作用,建议通过开展跨学科合作对话、建立跨机构连续性管理制度框架、培育具有档案专长的数据馆员等路径提升科学数据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存档信息系统及其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开放式存档信息系统是一个包括人员组织、系统、存档数据的整体,它的责任是保存信息并且为指定的团体提供服务。其参考模型旨在建立对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和访问,它提供了对存档概念的理解框架和对存档文件的操作,对于制订数字图书馆的元数据标准和功能标准都有重要意义。图3。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7.
伴随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海量档案信息资源数据读写效率中存在着诸多的性能瓶颈,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存储需求成为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的重点。在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存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资源存储系统进行了模块设计,提出了采用HDFS结合Redis作为共享平台数据存储系统的总体架构的方法,并对档案信息资源存储的性能进行测试对比。采用HDFS作为共享平台的存储系统架构支撑,结合Redis缓存技术,能够快速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性能,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服务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8.
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对不同库房消毒灭菌剂的敏感性和效果会存在一定差异。为精准了解青岛地区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的物种种类,本研究通过自然沉降法采集、培养、纯化了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对微生物物种进行了精准鉴定。为有效治理档案库房空气的微生物污染,采用甲醛高锰酸钾化学熏蒸法,对微生物污染严重的库房进行了消毒处理。结果显示,青岛地区档案库房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其中含量前六十的微生物物种按"属"分类的真菌有6属,细菌有51属,病毒有3属;含量前六十的微生物物种按"种"分类的真菌有5种,细菌有54种,病毒有1种。通过甲醛高锰酸钾化学熏蒸消毒15小时后,库房空气真菌消亡率为59.1%,细菌消亡率为46.6%,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精准了解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物种种类及档案库房空气消毒灭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