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音乐与诗歌都是人类生活体验的自然流露和内心情感的自我表达;音乐是流动的诗歌意象链。英语诗歌《潮起潮落》的听觉艺术特征诉说了它本身自在的音乐逻辑:模音、节拍、旋律与曲式等方面,这种音乐逻辑助成了其生动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2.
张俊卿 《甘肃教育》2011,(10):51-51
音乐是上帝的恩赐,歌声是人类的天籁,人类所有的情感和情绪都可以借助歌声来表达。在古代,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充实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三韵"教学指音乐教学中以音响的声韵及其所表达情境的意韵进行思想情感的情韵表现与交流的一种模式,从中引导学生以声韵为基础,掌握聆听、表达、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奠定音乐学习的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5.
谢秀容 《新教师》2020,(1):70-71
"三韵"主要指音乐音响艺术所具有的"声韵、意韵、情韵"。而乐器乃乐声情意传播的有力媒介。演奏者借一乐器融合情志于琴声,传递特有情感,别具一番声情韵律。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乐器的美育功能,以丰富音乐"声韵""意韵""情韵"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一、丰富器乐听觉,凸显声韵之美(一)赏声韵之多元音乐审美的主要途径是听觉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高度凝练的结晶.认真研究诗歌对于继承人类文化、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的辅助,可使文字的语义性、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从而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对发挥诗歌的美学功能,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认知、感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含蓄与奔放:中西言情诗特征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反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言情诗 ,在中西诗歌创作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西言情诗歌在思想艺术上又有着许多相似相异之处 ,比较它们的异同 ,对阅读把握中西诗歌将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从古代"诗乐舞不分"的艺术初创阶段开始,音乐跟诗歌、舞蹈一样作为线性艺术的典范,因其自身对于人类情感的独特表达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音乐与情感演绎方式的变革都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论域。尤其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关于音乐创作与演绎的阐释逐渐走出传统意义上的路径,呈现出一种跨越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全新样态。  相似文献   

10.
<正> 诗歌中音韵与意象的统一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这种统一即是诗歌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一首优美的诗歌如同一支韵度飘扬的乐曲,能以其美妙的意象和和谐悠美的声韵感染人,令人陶醉。音乐家使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手段对音乐语言——乐音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创作出高低、响沉、急缓、平稳、起伏交错呼应的乐章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或模写广袤大自然中的美妙夭籁;而诗人除用诗句精心构建美妙意象外也常常根据诗歌语言的语音特点进行类似音乐旋律、节奏的处理,创作出整齐和谐,清新悦耳的诗篇。  相似文献   

11.
秦观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作品的情感与韵味、辞采之间的平衡。秦观在秉承词长于言情的传统的同时,非常注重词的协乐性,并且在创作中强调含蓄蕴藉的审美标准。其词作往往既具有浓郁的情感内涵,又极富声韵,饶有余味,从而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情韵兼胜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雎》的歌诗意蕴与“水韵”意味的解读,揭示其借物寄情、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要求。结合自古至今《关雎》歌曲相关传谱情况,解读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音乐本体结构的相关特征以及音乐意蕴的深层表达,探寻歌曲在“水韵”之背景下,化成“歌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散文诗中对人的心灵、对人性人情的展示是非常充分的,它是一首首真正典型的人的诗。而这个人的形象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他的象征意蕴包孕了无数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永葆着动人的光彩。泰戈尔的心灵总是沉浸在大自然中,他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一种审美寄托,一种爆发情感的契机,一种传达人的意志与力量的途径,所以,大自然在泰戈尔的幻想与描述下常常是人化了。泰戈尔笔下的人与自然往往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8.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音乐与语言的基本论述可知:音乐是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通过语言的协助以及一系列以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为材料,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的表达。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是表达情感、思想以及理解的一个阶段或手段,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一些标题来进一步理解音乐,但由于音乐语言、内容等一些的不确定性,不能单方面依靠语言来理解音乐,所以要辩证地对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