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莫言创作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向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传统叙事模式向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转变,而此次转变的标本性文本即是与《红高粱家族》同时诞生的《天堂蒜薹之歌》。本文试从叙事角度,对莫言的第一次叙事模式转变作一文本分析,以期刻录下这位勤奋的文坛跋涉者早期探索的印迹。  相似文献   

2.
莫言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借用瞎子张扣这位清醒的社会边缘人之口,以歌谣的形式重现了天堂蒜薹事件全过程的部分,与小说主体部分交错叙述的两个故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歌谣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歌谣在小说叙事中也承载着"见证"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3.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作家笔下少数自面世以来关注度一直不高的作品之一。事实上,这是一部不应该被忽视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莫言受当时真实社会事件刺激,不避敏感题材,站出来为农民发声,血泪倾注的急就章却不失风格和思想的独特深刻。作家在叙事技巧包括结构、时序、话语上的巧思,是小说既具现实批判性又保持较高艺术水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说:"莫言的作品大多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在叶开看来,莫言的书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堂蒜薹之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如《蛙》。如果是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叶开的建议是《红高粱》。有评论说,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5.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于1988年用35天"急切而做"的最具有思想性的第二部长篇巨著。莫言娴熟老练的叙事技巧,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叙事精髓,大胆的创新精神使得这部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强烈的感官性为莫言小说打上了鲜明的风格标记,而嗅觉作为感官经验的一部分,在小说叙事中具有叙事、美学、话语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以文本中的气味描写为中心,将嗅觉感官作为载体,通过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与气味变化的关系,探索隐于气味描写之中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7.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有诸多版本,各个版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从初刊本到初版本的变化,主要是主旨去政治化,规范标点与完善字词句,更细腻地描写环境与人物,强化民间色彩与民间趣味。从初版本到修改本的变化,主要是变更了小说的题目和题记,作者作了一篇自序,对张扣的歌谣词做了大量修改。从修改本到再改本的变化,主要是作者新作了一篇自序,新增了一个章节并修改了部分章节开头的歌谣词,交代了对张扣和高马的悲剧结局。通过数次的修改,《天堂蒜薹之歌》的文学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原名管谟业。1976年参军,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之歌》《丰乳肥臀》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相似文献   

11.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中 ,莫言用他优美的笔调为人们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乐章。现从“红色”原型批评的角度对红高粱世界中呈现出的“生的伟大”“死的美丽”进行全面解释 ,进而探求其深层的心理情感模式以及所寄寓的主观理想  相似文献   

13.
浅论《红高粱》的文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创作于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文化大碰撞时期,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精神实践的一部分,浸淫着厚重的文化蕴含。《红高粱》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具有主体体验的功能,乡土文化对于西方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另外,母题的传承与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故事性。对《红高粱》文化的阐述,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对莫言作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暴力描写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他们借暴力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对暴力叙事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红高粱家族》到《酒国》再到《檀香刑》等作品都有暴力元素的呈现,文章主要立足于《红高粱家族》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暴力描写的分析,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莫言有感于现代“不肖子孙”“种的退化” ,在《红高粱》中着意高扬祖辈们元气充沛的生命强力 ,作为建构民族品格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与之相应 ,《红高粱》在艺术上表现为感觉的狂欢 ;儿童视角的选择 ,叙述者“我”的设置 ,异彩纷呈的意象的展示 ,共同构成了《红高粱》卓异的艺术风味。  相似文献   

17.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贺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9-130,133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梁》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别性,希望《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能遵循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沿袭电影改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莫言散文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感念,对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历史前进中所发生的大事小事间感喟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由于受到当代散文精神和福克纳等人的影响,他的散文在真实中被有意植入许多虚构成分并将二者巧妙融合,使其散文更富有情感色彩和叙事力量,呈现出与同时代作品不一样的特质,而这与他的散文所折射出的生命关怀与美学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