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通过对学生的“绿色化学”课程小论文的统计和调查,我们发现“绿色化学”课程教学中特有的“绿色意识”,具有新颖性和现代性。它对于开发学生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启发性作用和实践意义。今后在“绿色化学”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加强“绿色”观点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张孝玲 《天中学刊》2004,19(2):106-107
中学数学封闭题中有一类是因概念的严密性使思维不能随便打开而形成的,另一类是因就题论题、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使题型单一、认识停留在一定高度无法升华的相对“封闭”题.长期的封闭,会使学生思维单一定势,缺乏联想,创造性差.开放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及思维的深刻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地取材,变“封闭”题为“开放”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沙鸥山水诗的“画面”概念,是从诗人研读1500余首唐人绝句的技巧运用中,分析、总结出来的,在对唐人绝句画面技法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沙鸥创造出“沙八行”的山水诗体式。“沙八行”山水诗在取景、构围、色彩等画面建构技巧意识影响下的艺术表现,充分显示出所接受的唐代山水诗视境写生艺术传统的影响及其局限,包括陈述与枚举的诗的山水画面的赋法运用、美感意境的无寄托平面化表现等,为新世纪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寻根文学的重要文本《红高粱家族》系列以现代意识反观历史,在背景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静”与“动”之美,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术语。“知道要做什么”就是常说的“需求分析”。创新意识是指人们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本文从认真钻研教材,寻找“需求分析”切入点、加强社会实践,做好“需求分析”的准备、课堂探索新知,深植“需求分析”的理念三个方面,以《鱼鳞刨》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师应该怎样注重“需求分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课”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引导、开导和启导 ,当好课堂教学的向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方位名称“东”、“西”相关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视了古代先民的时空观念、神性意识、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体现了古代先民基于时空而又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  相似文献   

10.
杨冬  徐泽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2):17-19,27
明清的仕女画在古代人物画史上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画中仕女主要有“情”、“才”、“病”、“弱”几个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人文思潮的兴起;文人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的“臣妾意识”。另外还有画家的“比兴寄托”的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文本中充满了悲悯意绪,这是由于作者曹雪芹秉承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具有浓重的忧患意识。但由于曹雪芹的家族变故和明清李赘、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的“异端”学说的影响,加之他个人特殊的秉性,曹雪芹的悲悯情怀又有着自己更为深刻的内涵。并且超越了他的时代,带有了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新质。  相似文献   

12.
让故事叙述回到生活的最初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将真实呈现出来,这是韩东对生活乃至写作的真实和勇敢的面对,这也体现了韩东小说创作的意图和态度。为了“真实的面对”,小说以“讲述”作为故事的叙述方式,并通过几种视角的变换多方位地观照扎根生活,给读者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3.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兰斯顿·休斯在《教授》中刻画了一位在白人面前毕恭毕敬、奴性十足的黑人教授。文章依托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三重人格学说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及集体无意识来阐释小说中教授的心理失衡和人格异化的内因和外因,并指出由这双重原因所造成的故事的悲剧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冰山”之下《老人与海》中的哲学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谦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3-105,155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老人圣地亚哥与鱼的搏斗,塑造了一个依靠意志与信念,最终赢得了人性尊严的"硬汉"形象。在"冰山"之下,蕴含着的是海明威丰富的人生哲学,其中包括孤独的感伤主义哲学,永不言败的生存哲学以及超前的生态伦理哲学。解析这些哲学伦理将帮助我们理解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曾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配角”人物“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彩。”他们是构成整部小说“立体美”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怆的,但他们的存在恰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现实。《红楼梦》“配角”艺术的成功,提醒读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方能真正解得“其中味”。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时 ,塑造了一个极有内涵的意象黑孩 ,透视了作者对社会人生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黑孩是作者不动声色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 ,冷静地刻画 ,给读者留有很大的再创作余地。就黑孩这一形象作简单地分析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