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璩艳霞 《教师》2012,(2):16-16
手机是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中学生佩带手机日趋增多,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堪忧,通过分析其利弊,了解到中学生佩带手机弊大于利,需要引导其正确地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2.
走在大学校园,几年前还比较少见的大学生佩带手机、呼机现象,眼下已不再新鲜,学生当中,每月手机费在百元以上者,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在有的学校,现已佩带呼机的占30%,佩带手机的比例也在10%左右。 大学生佩带手机、呼机,真有这个必要吗?对此,多数大学生觉得无可非议。部分同学认为“很正常”,假如家庭条件和个人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只要你稍加留意,一些中学生拿着手机侃侃而谈的现象随处可见。笔者任教的班级共56人,在2011年新生入校时只有4名学生有手机,到2012年增加到10人,到2013年有手机的同学已经达23人。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等地,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更是超过76%!手机进入校园和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佩带手机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只堵不疏,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不行;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不行。  相似文献   

4.
手机消费成为中小学生新的消费项目,由此也出现了由手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整体结果来看,允许中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弊远大于利,必须对校园手机进行有效管理.要把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明确列入校规校纪,使之成为对中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必须注意为学生的必要通讯提供条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宣讲贯彻、注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做到程序公正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机已成高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通讯工具 ,手机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手机理应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中学生使用手机 ,特别是在校及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却不宜提倡。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多利少 ,而且弊大于利。走进城市学校 ,特别是城市中学 ,我们便不难发现 ,部分学生上课时也挂着手机。据一位中学教师介绍 ,中学生配手机现象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持否定态度 ,但苦于《中学生守则》等学生纪律没有对持手机现象作出明确规定 ,学校也不好硬…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学生使用手机不再是一个新话题了,但仍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可是,中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在分析中学生要求使用手机的理由和使用手机带来的不利之处的基础上,来探讨借校讯通平台的管理功能对学牛加强管理力虚。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的普及,很多中学生都会带手机到学校中。中学生使用手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层面,还能够辅助学习并且减少家长对于学生安全的担心,但是如果中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缺少自制力,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对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进行研究,首先,从三个好的方面以及两个不利的方面提出了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然后,从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交流、不断完善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疏导教育三个角度提出了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中学生拥有手机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中学生带手机的趋势正逐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了“手机一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手机在方便联络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的管理、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在中学校园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夏永 《考试周刊》2009,(34):167-168
手机短信,因为它独特的优势和无所不包的涵盖范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目前,拥有手机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级越高,拥有手机的学生越多。据调查,高中生拥有手机量已经达到一半以上,而且手机的主要业务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收发短信;中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短信次数与通话次数之比约为8:1,短信成了中学生与家人、同学交流的主要方式。短信现象,已成为中学校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作为政治教师,面对这种新兴的短信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依据进行了分析,并从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并予以宣讲贯彻、为学生必要通讯和联络提供充足条件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手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但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实现了网上冲浪的高科技功能,这也正是学生们喜爱手机和出现“校园手机热”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城镇中学约有80%的中学生有手机,农村中学也有约5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虽然手机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也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与学生的学习。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为“校园手机热”现象降降温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主动从手机热中解放出来,就要找准施教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达15.2%,男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手机依赖高于初中生.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中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积极地合理化解释呈显著负相关,与人格中的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呈正相关,而与道德感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13.
从手机依赖性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孤独感水平,以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通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有孤独感体验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恋爱中的学生对手机更具依赖性;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性;孤独感体验高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手机的普及运用,手机在中学生中早已不再新鲜。中学生带手机究竟是为了方便与家长联系,还是与同学攀比,或另有其他原因?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如何解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调查走访了兰州市和皋兰县的部  相似文献   

15.
当下,手机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已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手机就像是"移动网吧",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很容易染上手机瘾,甚至有些人形象的称其为"手机海洛因",不少中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工作经验,对当代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迷恋手机的影响提出一些浅见,以期能对解决当代中学生迷恋手机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中学生拥有手机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中学生带手机的趋势正逐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了“手机一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手机在方便联络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的管理、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在中学校园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德育在信息时代下的研究新课题。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校学生为调查总体,每个年级随机抽2个班级学生,向他们发放调查表,无记名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从当初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已经成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移动通信工具了,一些家庭条件允许、走在时尚潮头的中学生也开始使用手机。校园里、大街上,随时随处可以看见使用手机的中学生。他们将手机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短信、蓝牙、QQ、GPRS无线上网等等。而手机中的这些强大功能,也使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友情、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联系得更加亲密、更加长远。然而,水过满则溢,物极而必反。手机到了中学生手里,使用的范围便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日常生活:疯狂而不计时间、不计金钱地发短信,在手机中储存多种多样的不良信息,由于手机的档次不同而引起互相攀比,甚至引发手机偷盗事件……所有这些现象,又成为家长和老师抵制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理由。手机到底是福是祸?中学生适不适合配用手机?该不该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社会各界也众说纷纭。为此,本刊对江西、广东、浙江、山东等地60所高中的600名学生以及一部分家长、教师和专家进行了调查与咨询。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大数据时代,电子产品对于中学生势必带来一定影响。其影响有有力的一面,但仍没有掩盖住目前作为一个讨论的特别热的社会话题——手机对于中学生带来的危害。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方,还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一方都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问题,加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家校联合。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力争为学生塑造一个清朗的学习环境、为家庭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张玉琢 《中小学电教》2008,(11):133-133
<正>当下学生着装成人化,奇装异服充斥整个校园,学生佩带手机、MP3已是"宛如平常一首歌"。对于此种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学生来到学校自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学生不能等同于社会成年人。也有少部分  相似文献   

20.
手机进校园为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通过了解它对中学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学校德育策略,减弱手机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使中学生能正确使用手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