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商务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相互结合产生了移动电子商务。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针对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出现.移动电子商务将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技术完善的结合,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线上线下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进行各种交易活动.随着运营商为用户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选择越多,将会看到移动电子商务越快发展起来.但是,移动电子商务要像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一样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可看作由经济、政策、移动技术和产业链4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根据各子系统的内在因果关系,运用Vensim软件构建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检验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演化趋势进行仿真,并在政策和技术的不同投入力度场景下分析系统行为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适度的政策引导下,协同移动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立  宋玲  张翠 《大众科技》2014,(8):43-44
文章主要对基于移动技术的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进行探讨,首先提出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的概念,然后阐述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GPRS/SMS移动技术的电子商务智能终端平台的模型架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3G技术平台的区域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够为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文献研究,对基于3G技术平台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路径,并对我国区域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区域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些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6.
移动电子商务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和障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周拴龙  王卫红 《现代情报》2017,37(1):137-141
选取中国的阿里巴巴电商网站和美国的Amazon电商网站进行比较,详细地比较其收集信息的类型、用户权利说明、共享信息的对象与Cookies使用等隐私政策,对其隐私政策做较全面比较,分析各自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电子商务网站隐私政策建设意见,找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与美国电子商务网站相比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不足,以期为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制定保护用户隐私政策提供借鉴,最后指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保护用户隐私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链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完善,如今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模式面临着一次新的革命,即从有线的电子商务形式到移动的电子商务形式,人们的生活状态又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文章通过分析移动价值链的构成,比较了移动电子商务与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的区别,介绍了主要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最后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电子商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英 《情报科学》2002,20(6):635-639
本文介绍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有关概念,着重对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移动电子商务,体现出的更多是互联网上电子商务业务的移动化。移动电子商务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在业务模式上进行更多的创新。将LBS技术和O2O模式应用于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中,针对巨大的生活服务市场,提出了基于LBS和O2O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根据用户的实时位置为用户提供潜在的相关生活服务信息,用户通过在线支付,然后到线下实体商家享受服务。  相似文献   

11.
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即时通信软件(IM)、手机终端应用及社交网络(SNS)来发布个人真实信息,网络将以往零散的碎片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体信息,造成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个体隐私泄露的渠道和类别,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个体隐私感知风险以及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特征:个体特征差异(受教育水平、网络经验)导致隐私关注差异;信息关联及商业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与隐私关注的变化相关;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影响;个体隐私保护行为(常规保护、技术保护)因隐私风险感知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12.
秦渴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8,38(2):138-147
本文以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共词分析、可视化等方法对国内外网络隐私的发文情况、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演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的发文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有必要学习国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角度不断地拓展网络隐私的研究视角;在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化方面,国内外研究的相同点表现在:对网络隐私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网络隐私与数据的研究较为重视,都呈现出对新兴技术带来的网络隐私问题较为关注的发展趋势等;相异点表现在:国外对信息分享中的隐私问题一直较为重视,而国内对位置服务中的网络隐私较为关注。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mobile applications being at the frontier of mobile computation technologies, security issues pose a threat to their adoption and diffusion.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security violations could be mitigated through improved security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not just through better technologies. Existing literature on behavioral security suggests that one of the main predictors of user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s their perceived privacy concerns. Using 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 (CP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privacy-related perceptions, such as privacy risk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vacy policies, on the security perceptions of mobile app users.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model, two survey studies were conducted using mobile apps requesting less sensitive information (n = 487) and more sensitive information (n = 559).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erceived privacy risk negatively influences the perceived security of the mobile apps; the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a privacy policy positively influences user perceptions of mobile app security; and perceived privacy awareness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rivacy risk on the perceived security of mobile app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users have different privacy-security percep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ensitivity of the mobile app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风险和用户隐私保护是健康大数据和移动健康时代的重要议题,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视角,探究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特殊性和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的视角,通过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和假设验证等实证分析过程,重点探究信息隐私等相关因素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显著影响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因素有感知收益和信任;隐私顾虑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隐私保护不重要;此外,感知隐私控制是重要的心理要素,正向影响感知收益,负向影响隐私顾虑。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商来说,应该从信息隐私保护、感知收益提升、个人隐私控制强化以及用户信任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15.
黄丽佳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7,37(10):114-12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对国际网络隐私研究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基于移动位置服务的隐私问题研究"、"隐私保护算法研究"、"隐私保护技术研究"、"云计算的隐私安全研究"、"网络隐私权限控制研究"、"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中的用户隐私态度与行为研究"、"青少年敏感信息的隐私与安全保护研究"、"数据公开共享策略与国家治理研究"8个方面。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利用数据纵向分析网络隐私主题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研究较少"、"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隐私问题关注度较低"、"国家的治理与业界的隐私政策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移动信息和社交信息挖掘过程中的隐私问题"、"在线医疗的隐私问题"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郑盼 《科教文汇》2014,(19):218-220
“王菲案”回顾和解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从法经济学理论的视“,说明网络条件下对个人隐私侵权行为进行法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在此理论指引下,运用成本收益、需求供给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探析网络条件下个人隐私侵权行为当事人的成本收益和隐私权财产性价值,深入分析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揭示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完善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调查为研究手段,以读者隐私保护政策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国内外读者隐私保护政策及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隐私保护政策的结构和内容,并详细阐述隐私保护政策应具备的9项内容。  相似文献   

19.
Recent privacy-related incidents of mobile services have shown that app stores and providers face the challenge of mobile users’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which can prevent users from installing mobile apps or induce them to uninstall an app.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pp permission requests and compare the impact on privacy concerns with other antecedents of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i.e., prior privacy experience, computer anxiety, and perceived control. To test these effects empirically, we conducted an online survey with 775 participants. Results of ou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 that prior privacy experience, computer anxiety, and perceived contro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ivacy concerns. However, concerns for app permission requests have approximately twice as much predictive value than the other factors put together to explain mobile users’ overall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We expect that our finding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for future mobile privacy research as well 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app stores and providers.  相似文献   

20.
We use the legal framework of captive audience to examine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2012 privacy guidelines as applied to mobile marketing. We define captive audiences as audiences without functional opt-out mechanisms to avoid situations of coercive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mobile marketing ecosystem, we show that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s privacy guidelines inspired by the Canadian “privacy by design” paradigm fall short of protecting consumers against invasive mobile marketing in at least three respects: (a) The guidelines overlook how, in the context of data monopolies, the combination of location and personal history data threatens autonomy of choice; (b) the guidelines focus exclusively on user control over data sharing, while ignoring control over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and (c) the reliance on market mechanisms to produce improved privacy policies may actually increase opt-out costs for consumers.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wo concrete proposals for improvement: a “home mode” for mobile privacy and target-specific privacy contract 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