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迷恋”》一文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提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视角。但是,针对原文提出的“体制迷恋”,本研究认为:首先,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体制(制度)都是一个最基础的保障因素。其次,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昨天取得的辉煌成绩还是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体制建设都是一个最基础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体育体制建构的重视,不仅是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确保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划界与批判--论体育概念研究中的主体性思维结构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层次,分析了我国体育界两种相互对峙体育观产生的主体性思维结构.强调指出,体育学者在进一步研究体育概念时,应注意划分"真"、"善"、"美"以及"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确立一种讲逻辑的理性--知识主体性思维结构,从而把这一问题的研究限制在应用科学语言和科学认知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体制迷恋"现象>一文并没有否定"体制保障"的必要性,只是基于现实中人们的"唯体制论"提出批判,并不主张从"唯体制"一端滑向"唯主体"一端.体制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制度变迁,"人"足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主体的主动参与及其理性选择是体制改革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个体的主动性及其作用足有限的fH却是必要的.进一步研究认为,真正意义上社团组织的缺乏、政府力量过于强大、改革方向的模糊性与时间的不确定性足造成体制改革中"主体意识及其作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现状整体上表现为"两头热,中间冷"的中梗现象.处于中间层面的体制内部利益主体是体制改革推进的主要和直接阻力.中间层面的体制内部利益主体首先需要解决观念上的羁绊,同时要表现出更高的姿态和切实的行动,而这正是进一步推进体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末,中国体育要在1998年亚运会上继续保持金牌领先位置,在2000年奥运会上继续保持第2集团领先位置。为此,必须抓好重点项目布局,巩固扩大优势项目,集中力量发展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柔道、游泳、田径8个项目;加快竞技体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反对体育界的不正之风;加强宏观调控和教练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伟德 《体育教学》2008,(10):65-66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心,体育新课程的颁布也明确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在理论上,体育课程与其它的学科课程的地位具有等同性,正因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同等对话的基础,体育课程也同样存在着教育学科课程中共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体育界要讨论的话题,因此研究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有关学生主体性的表述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全民健身法治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的发展在建设体育强国与体育发展全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对深化体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和优化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法治环境.在界定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含义与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的关键要素,探讨做出制度安排、合理配置资源等加强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波 《体育风尚》2020,(1):178-178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学理念的日益完善,国家对素质教育越发重视,终身体育理念反映出了国人"终身锻炼"的思想。高校体育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启发式教学法、"阳光体育"理念等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得到了应用,使得终身体育的理念得以向高校体育界引入。体育不再仅仅是一门必修学科,更是健康的载体,体育改革不仅是学科性的教学改革,更是对高校学生锻炼身体的呼吁,终身体育理念下的体育改革,更是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进行分析,浅析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视不够,体育文化交流不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对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改革力度不够。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的竞训体制。  相似文献   

10.
体制改革与改良具有不同的含义,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发展过程中存在改革和改良两种趋势;对近年来国家历次在体育领域,发布的重要文件法规分析发现,与体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叙述具有极大相似性和重复性,表明多年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任务艰巨而且效率低下;同时,进一步考察我国体制改良的制度环境和动力,指出由于体育既得利益和发展主义思潮的存在,改良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容易将“改良”等同于“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单位"体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及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单位体育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发展。对新形势下我国体育社团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为体育社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化改革为体育社团发展创造了资源基础;民众广泛的体育参与意识为体育社团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石,学校体育边缘化是社会的发展必然结果。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学校体育在举国体制下的边缘化;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边缘化;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边缘化;体育转型期中的边缘化是造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应该回归社会本位,回归教育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学训矛盾、投资主体单一、人才选拔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建议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在坚持"举国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培养机制,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非常注重运用多种工具推动改革进程,在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试验手段,其中就包括立法试验。对我国体育领域的立法试验实践进行全面的回顾检视,可以发现立法试验已经成为体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试验主体、事项范围、试验程序等方面也存在问题。面向未来,体育领域的立法试验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观念变革的前提下,体育立法试验的主体和事项范围均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既需要充分运用现有制度,也需要体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激发其他主体对体育改革的热情,并与之共同努力,从而实现立体化的体育立法试验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我国体育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客观的对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除了采取适当的形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以外,还应该加大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力度,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中的弱势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体育强国战略建设纲要》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对竞赛体制改革有了新要求。为更好地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模式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思考。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可分为探索阶段、深入阶段、放缓阶段、重启阶段和新阶段。其模式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目标到多重目标博弈,从集体为主到人民为主,从全运会为主线到多线齐发,从事业性竞赛效益到产业性效益驱动,从政策滞后到政策引领。基于此,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应以协调发展理念明确改革目标,把握竞赛边界和适度原则;以共享发展理念突出改革主体,推动人民主体地位的建立;以开放发展理念探索改革路径,调动地方和单位的自主性;以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改革方式,挖掘体育竞赛的潜在效益;以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改革动力,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博弈论对全民健身视角下村落传统体育制度的主体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户籍改革的推动,农村传统体育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协调,其根源是农村传统体育制度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为制度主体的内生博弈与多元博弈失衡,并从制度的理论体系构建、制度行为的规范等方面优化村落传统体育制度。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社区体育发展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对长沙市社区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长沙市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意识增强;体育人口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偏小;公共体育设施匮乏;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发展均衡;本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消费水平低等.为此应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和体育经费投入,加快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改善城区体育设施.推广科学的锻炼方法,使长沙市社区群众体育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完善大众体育环境,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角度发展大众体育,是日本发展大众体育采取的主要做法。我国目前发展大众体育应借鉴日本的做法,重视完善大众体育环境,发展终身体育。我国完善大众体育环境应以改善居民日常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所为重点,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建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终身体育,可促使我国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建立体育的统筹管理体制,有助于我国大众体育环境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个案分析、实地调查、口述史记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安徽省G镇民间体育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认为改革开放40年G镇民间体育组织经历了恢复初建期(1978-1991年)、快速成长期(1992-2001年)和蓬勃发展期(2002-2018年)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G镇民间体育组织变迁对我国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启示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文化诉求;国家与社会互构是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主体关系;走向"善治"是未来乡镇体育组织发展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