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元代西藏的政教合一制趋于定型,出现了统一全藏的萨迦派政教合一制政权。从元朝中央到西藏地方,在两条系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政教权力的高度统一,即帝师制度———萨迦本钦———十三万户系统,宣政院———乌斯藏宣慰司———十三万户系统。  相似文献   

2.
根据藏、汉和元朝等有关史料,分别从西藏对元朝的归附始末,元朝政府专门设置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元朝在西藏的括户、设王驿站和驻军等多个方面,列举了相关文献证据,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在元朝统治时期就成为其中的一个行政省,并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西藏归属元朝统治的史料举证,可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西藏在元朝有关历史真相,对某些西藏独立或半独立论提供强有力的反驳佐证.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萨迦派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藏族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在元朝统一西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对它的产生背景、家族源渊、历史作用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金有福 《历史学习》2001,(11):25-25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西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以来,历代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直接行使主权。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既讲到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的情况,又提到清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与开发的情况。可是对明朝时西藏的情况,教材既无字介绍。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到十三世纪元朝统一西藏,到清政府统一中国,西藏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西黄寺与须弥福寿之庙的修建,是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任何人都诋毁不了的.  相似文献   

6.
1.知识目标: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及文天祥抗元的史实。知道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的基本史实。理解行省制度设置的重要意义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元朝的退休制度是和迁转法联系在一起的,元朝建立之初,也有官员巡休的记载,但具体的政策规定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沿袭前朝,邓金朝致仕制度规定,对致仕官员给予半俸的待遇,元政府正式实施致仕制度始于至元二十八(1291)年,规定各级官员年龄到七十岁的,应按规定退休;其后制度逐渐完善,以礼致仕,在元朝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文科班中,许多学生基础尚好,但解题能力不强,成绩不高,这是由于读书时没有带着问题去理解去思考的缘故。如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呢?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谈谈看法。 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形象思维。文科班的学生都重视历史学习,对历史教材叙述的知识脉络,他们在自学阅读时一般都能把握,如果教师讲课时,仍然采用常规的子目纲要讲述法,学生会感到叙述平淡、味同嚼蜡。如果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带有叙述、归纳、总结的问题,而后根据问题师生展开课堂讨论,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如《元朝的政治和经济》这一章,我拟出了以下问题:①试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并结合史实说明元朝统一的意义。②元朝政府如何对西藏和台湾进行管辖?元朝对全国统治有哪些  相似文献   

9.
忽必烈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中央政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那么,元朝宣政院是如何有效管辖西藏地区的呢?一、宣政院位高权重,设于京师,提高行政效能元朝初年,忽必烈在中央设立释教总制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事务的机构。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设立时,以国师八思巴总领宣政院事务。皇帝委派长官为院使(初置二人,后增到18人),或者以朝廷大臣兼职充任要员,对于职位居于第二的院…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的发展与沿革,西藏在元朝时期便正式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对西藏进行更加有效地治理,制定了不同的治藏方略。他们虽已失去了政治法律的社会约束力和强制力,成为尘封的历史档案和文献,但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先人智慧的结晶,应该认真总结和整理,为当代政府治理西藏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