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容及风格的损耗.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原因主要是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探讨和研究可译性限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容及风格的损耗。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原因主要是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探讨和研究可译性限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中一般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这也就在翻译中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的问题.可译性限度无规律可循,受制干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欣赏习惯.在翻译中,可译性限度是广泛存在的.它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的基础。人类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差异对应性是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翻译实践证明了语种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俳句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一直是俳句研究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分析俳句译文的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的主要特征,从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其可译性限度看日本俳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朱碧珊 《成才之路》2010,(18):44-45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特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可译性"的对立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模糊语言学理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可译是意义的中心,是确定的;可译性是开放的,既是翻译过程的起点,又是翻译过程的终点。可译性问题的本质不是能否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14.
冯一洁 《考试周刊》2012,(73):23-24
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事例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并且分析了不可译的情况及其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语语际转换过程中,由于语言之间的家族非相似形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甚至有时完全是不可译的,译文要么得“意”忘“形”,要么得“形”忘“意”,要么“形”“意”皆失。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7.
“可译性限度“的首次提出见于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的理论家,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英汉语言在相同的物质世界中思维方式、日常需求、发展经历等方面的共性以及由于地域的差别、文明程度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不同语言的特性,剖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头韵、双关、回文、同源并列等修辞手法上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探讨翻译中常采取的理想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0,(42):32-3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9.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距离。从翻译学角度来看,诗歌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本文试从诗歌的三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译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