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形成和发展的规定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新的知识观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观构成了实践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与人文知识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晖  高营 《科教文汇》2010,(34):30-31
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人文教育与文化自觉"为主题,表示人文知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走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人文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初步探索了知识观与教育的关系,何谓人文学科知识观,以及人文知识观的本质和使命等方面的内容。在号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人文知识观和人文教育关系到人的素质结构的完善,倘若在人的发展中缺失了人文素质,则人的全面发展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3.
湛正群  李非 《情报杂志》2006,25(8):18-21
相对于行业定位观和资源基础观而言,知识基础观采用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动态的视角来解释企业。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个人知识并通过整合、扩散、创新来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是企业内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根植于企业的情境之中,具有难以模仿、难以转移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曹清华 《内江科技》2009,30(2):137-137
条形基础包括墙下基础梁和柱下基础梁,不少人都对条形基础采用了“弹性地基梁”的假定,并以此进行结构计算。本文从“弹性地基梁”的“弹性、连续、匀质”等特征进行分析,对照条形基础的特点,论证了该假定的不合理性,提出务形基础应按“普通连续梁”计算。  相似文献   

5.
饶丽娜 《科教文汇》2009,(18):244-244,260
在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尝了“知识树”上的“禁果”之后,两人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在他们混沌的意识中出现了善、恶之别。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永远离开乐园,但人类却因此迈出了向文明社会进化的第一步,这正是“知识”赋予人类的力量。对人类追求知识的肯定正体现了弥尔顿身上的人文主义知识观。  相似文献   

6.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能力的知识属性、动态能力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提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知识活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各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动态能力的演化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组织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情报学新特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胡英华  刘春茂 《情报科学》2003,21(5):540-543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推进,情报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由“小”情报观向“大”情报观的转变;知识创新的产生和知识管理的应用;更加重视用户的信息认知以及面向用户的资源组织形式。面向21世纪,情报学的新特征必将促进情报学的发展,同时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行动中的知识”正成为一种新的知识观,预示着知识———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到来。这对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知识整合方式产生了挑战。由于企业在知识社会化中的特殊作用,“行动中的知识”日益要求把企业作为全社会知识整合、创新和传播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卢启程 《情报科学》2008,26(3):448-452
在回顾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研究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提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活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分为“作为事实的课程”和“作为实践的课程”两大类。作为事实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是客观的”这样一种认识论,作为实践的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作为事实的课程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作为实践的课程观作为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强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1):14-16,26
1 科学规范知识经济范畴要科学地规范知识经济的范畴 ,必须正确地界定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没有对概念的规定和把握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规范该范畴。在对知识经济进行界定和把握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不加分析地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等同起来并不能真正认识知识经济的基础。很显然信息经济并不是知识经济 ,尽管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似或相同的 ,但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不少学者对此已有过很多论述[1] 。在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知识经济并非用知识经济代替信息经济 ,而是说明…  相似文献   

12.
 集中探讨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基础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创新的基础已经从个体研究转化为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由互动形成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不仅促进了知识积累和新奇思想的产生,而且推动着新思想的商业化和扩散。与此同时,社会中的信任和规范对创新则起着保护的作用。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社会结构基础,可以归纳为一种“网络化和信任型的社会”,也就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战略的启动,既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赋予了中国科技创新行动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因此,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时空背景,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科技创新观: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面临着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寻求和伸延的特性和前景;推进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确立"超越进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焱 《科教文汇》2014,(34):76-7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点培训了专业技术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教育工作。据笔者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我国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人才在创新方面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这也就是我国没有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原因。所以对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从本质上说,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与教育方法是强化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世界观的基本措施。所以,笔者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任务教学出发,对其任务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究。  相似文献   

15.
技术规则理论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丽 《科学学研究》2002,20(2):118-122
技术规则理论依托于现代西方行动者结构动力学 (agency -structuredynamics)社会学理论 ,它认为 :伴随技术地位的擢升 ,技术被用以评价行动的效率、优化选择 ,技术的需要和发展可以控制决策制定和组织结构 ,技术因而内化为理性社会行动的准则。现代知识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成为社会运转的潜在规则 ,它已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影响能力的优先、首要规则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省卫生厅某直属医院重点科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该科室团队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关系强度及知识创新强度.发现该团队知识创新的社会网络结构较松散,连接线多处于个人网络内部;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高的节点;年龄和学历均为社会网络关系强度和知识创新程度的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关系、知识创新呈显著正相关,社会网络关系与知识创新呈显著正相关.旨在为探讨公立医院知识创新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提供范例,进而为公立医院增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具有运动形态弥散性和存在形式多样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隐显性知识的联系机制,考察了两家企业的知识流最优反应策略性质等.结果表明,企业间的知识流总会存在供需缺口,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重视培育企业的隐性知识流管理能力甚至比引进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知识竞争力的命题及其假设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上的又一次概念创新。知识社会的竞争力命题与工业社会竞争力的命题不同,即知识社会中,知识竞争力是国家/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作者假设验证了知识社会中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资源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的不可逆行与可逆转特性;知识社会的知识生产率;知识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竞争力。建立了知识资源的增长模型与知识竞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社会产生的那一天开始,知识便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存在并作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经济社会无法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生产、开发与利用,传统生产力范畴只停留在物质生产力层面。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财富的充分发展、需求结构的全面升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的产生,促成了传统物质生产力向知识生产力的转变,传统生产力系统得以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的社会交换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社会交换视角阐述了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机制.结合交换行为主义、交换结构主义、趸换网络理论对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进行解释,阐释了隐性知识流动满足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以及满足社会交换关系的形态;论述了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中的社会交换原则、社会交换媒介、社会交换动机,指出公平互惠原则是其核心原则.互惠、声誉、利他和信任是其主要媒介,内在动机和内在报酬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