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美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程金福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无论在理论根基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共同把美当作一种桥梁,作为建构完善人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那么,两人的“美是桥梁”说有什么不同?其中是否隐含着美学的某种真谛?本文试图作...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人生如果值得活,只是为了注视美。”作家乔治·桑就是用她独具的慧眼,注视寒冷而万物凋零的冬季,款款诠释出了神奇细腻的《冬天之美》。“冬天之美”并不仅仅是“乡村冬日”自然景物的美,更是作者摆脱现实污浊,向往清澈自由的精神追求之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就是细细体味作者是如何将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外射于自然物,创造了一个主、客交互感应的艺术世界,从而逐步展现自己的心境的。  相似文献   

4.
一、“客体”和“对象”的区别 任何真正的科学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暂时不去纠缠于“美辞”和“语文”这两个不同的术语和名称,那么人们也许认为:美辞教育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语文教育。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够科学、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哲学家普洛克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种种美誉,使我  相似文献   

7.
如果要问:数学有没有味道?肯定有人说没有味道。如果再问:数学美不美?肯定更有人感到茫然,认为似乎数学无美可言。觉得数学没有味道无美可言的人,是不会对数学有情感的。如果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味道有美感,以至于对数学有很深的感情,那么这样的数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从事数学教学的人自然都希望取得这样的一个极大的成功,因此深入探讨数学之美就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数学之美是确实存在的。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庞卡莱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  相似文献   

8.
发现美歌颂美庄青纪伯伦说得深刻:“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地还说:“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我们思想教育乏术就是要善于发现美,歌颂美。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严峻的。现实中尽管存在丑恶,丑恶角的...  相似文献   

9.
维纳斯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能如此秀丽迷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失去双臂而与众不同。大多数雕刻艺术,都是追求一种完整。痛苦的浮士德也好,深沉的沉思者也好,矫健的掷铁饼者也好,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丰富的表情,发达的肌肉,迥异的造型,当然还有健全的四肢,他们都是传世的艺术珍品。但是维纳斯的雕像却是一种残缺。正是这种残缺,显得与众不同。也许如此,维纳斯才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引来了纷纷的议论,引起了重重的联想。因此,维纳斯“声名远播”,不美也变得美起来。所谓物以稀为贵,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6,(12):30-31
<正>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能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感受美好的事物,从而塑造出美丽的心灵,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肩负的使命。生物学课堂本身就充满美的光芒,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到整个生物圈,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各样的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主张"审美不涉利害",并由此对自然美的形式、内容作出了相应的阐释。庄子则提倡以"无为"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美,进而崇尚自然万物的本然状态。二者均强调自然美排除一切人工雕琢和矫情伪饰,顺乎自然事物和人类的自由本性。同时,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形式上,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合目的性"的主观形式,庄子眼中的自然美则无处不在,是超越形式的存在,具有"无目的性"的无限形式;(2)内容上,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美是"有为"发展的,而庄子意识中的自然美是一种"无为"存在。  相似文献   

1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人类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它也是贯穿《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内线。本文试图在论述美与自然的基础上,从美的鉴赏与美的形态两方面揭示美与道德的关系,并联系实例与图型剖析象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很早就思考“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美学史上也有众多的答案。但现在这依然是美学研究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美的意味非常丰富深刻。美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源于人的本质特性;关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体现生命的力量;美是生命快感的升华,给人们全身心的愉悦;美让人们体验人生,感受自我;美是心灵的觉醒,带有神圣的意味。应以高度综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理解有机统一的美的整体,体会无限丰富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萨特看来,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是伴随着想象、意识把世界虚无化而出现的。萨特虽然否定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肯定美只能是适用于想象物的一种价值,但是在美的基本结构中包括把世界虚无化,即美的超越性。通过想象,美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萨特将个体的人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来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追求作为思考和表现的唯一对象,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力图摆脱自我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语言都蕴藏着美的特质。英语具有声韵美、修辞美、形式美、意趣美等审美属性。这些审美属性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美育功能,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社会美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学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基础与发展要素不甚明晰,美学家们对此多有议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我们认为人是社会美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社会美的各种因素,使社会美从过去的空中楼阁落实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数学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利用数学美的简单性、对称性、相似性、和谐性与奇异性考察数学对象、思考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的美学方法和解题策略。美的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特征结合,思维主体就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的总体思路或入手方向。因此,美的启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能起到宏观指导的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