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尽管我写作长达35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千古大运河》(文化艺术出版社)只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然而,准备它、酿造它却由来已久。母亲告诉我,在我出生后的第6个月,我生病了。一开始就高烧不止,来势凶得很。父亲找来一条小船,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我蜷缩到船舱里,父亲迎着初冬凛冽寒  相似文献   

2.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3.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4.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5.
1968年9月,"文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由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父亲孔另境被虹口分局带走"谈话"已经两个多月了,我受妈妈之命已去拘留所为父亲送过几次衣服与食物等.那天,信箱里又收到父亲的明信片,其中说到要一本《毛主席诗词》.妈妈在写字台抽屉里找出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诗词》简易小本子,让我与香烟、咸蛋、衣物等一起送去.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7.
陈敏 《湖北档案》2010,(7):37-37
小时候,父亲让我向一位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上医治国     
上医治国蔡克难【南京】我学的是医学专业。尽管这并非我的心愿,医学院的招生分数又奇高,可我还是只选择了医学专业─—在我看来,医学离政治最远,因为我曾是个“小反”(小反革命之简称)。我这“小反”的罪行。便是有个“现行反”的父亲。父亲本是红军出身,建国后也...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0.
初识档案,是1990年。那一年我(末排右二)16岁,中考成绩不错。遵照父母“农家孩子早跳龙门”的意愿,我最终放弃上本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打算,同意上中专。报志愿时,父亲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思量后,为我选择了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管理学校,学习档案管理专业。原因有二:一是公费,自己负担费用少;更主要是专业冷,学得人少,毕业后好分配,极有可能进县城当干部。当时我对“档案”的了解,只是认识这两个字而已。我之所以同意父亲的选择,是因为学校在省城———合肥。后来我得知,同学们当初对档案的了解与我相似,学这门专业,…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2.
一本书即将付梓。这本书在计划中是献给父亲的我不由想起已经逝去五年的父亲,想起父亲与我过去的种种。最为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放学后,我没有及时回家写作业,而在半道上看玩伴们打纸牌,被担水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父亲揪着我的耳朵把  相似文献   

13.
1999年5月19日上午,武警山西省总队晋中地区支队政治处来了个拿着一张用毛笔书写的感谢信的小伙子,感谢信是感谢政治处报道员刘晓东和放映员代克的。小伙子说:“我父亲在上个月15日那天夜里被一辆摩托车撞成重伤,是两个武警战士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才脱离了危险。他俩救完人后便悄悄离开了。我们一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才打听到我父亲的两个救命恩人,今天我就是来找他俩致谢的。”事情还得从头说起。4月15日晚饭后,刘晓东和代克骑自行车去榆次市火车站取影片。9点30分,当他俩走到市工人俱乐部东南角时,发现有人围观…  相似文献   

14.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在河北省怀柔县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里。五岁那年,因大灾荒实在活不下去了,被迫四处逃亡。我父亲拿根扁担,一头挑着破铺盖,一头挑着我,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丰宁县定居。我从小要饭,给地主放牛。16岁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我们父子俩成天在外打短工、耍手艺,盖起了许多房屋,可都是地主老财的,我家却房无一间,地无一  相似文献   

16.
求新与务实———《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的两大特色陈芳烈书名上带有“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已经出了不少。1997年8月,浙江科技出版社又推出一套6册的《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我真有点担心它会没有市场。但出乎我的意料,这套书首版印数就是5万册。去年9月,当它...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叫陈启正,也叫陈环境。因为有个不寻常的父亲,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的父亲就是中国首善陈光标。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当今年9月5日父亲宣布将裸捐后,许多人又向我  相似文献   

18.
第八章 全家游北京 民国七年(1918年)夏,父亲两次上北京,前后逗留近两个月。第二次我们全家同往,在京一个月。那时我第一次去北京,虽然岁月已经历七十余年,但许多见闻仍然记忆犹新。根据父亲日记中留下的线索,追忆这次难忘的北京之游。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才艺     
父亲没有上过学,真的连扁担倒下来的“一”字都不识,但父亲不仅是方圆几十里呱呱叫的木匠,而且多才多艺,唢呐,胡琴,锣鼓样样都会,甚至还能口头做诗.我有时想,如果父亲有条件上大学,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无可限量吧?  相似文献   

20.
我父亲袁长瑞1911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敬安镇东梁集村一个地主家庭.1934年的一天,父亲从报纸上看到税警四团在南昌招考两名准尉司书的通知,当即决定投笔从戎.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南昌时,招考时间已过,父亲便直接到税警四团访问孙立人团长,当面激切地表达了投笔从戎之志和追随孙团长的决心.孙立人听了他的陈述,颇为感动,当即特批他入伍,"补编外司书,支上士饷,试用三个月". 在试用的三个月中,我父亲工作勤恳,把伙食办得很好,所以顺利地通过了试用阶段,转为正式的准尉军官.就在他转正的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