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题《短歌行》课堂再现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诗人忧什么?通过哪些诗句能够反映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诗人忧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通过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能够看出来。”执教者点拨说:“诗人忧的是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那么,我们再看诗歌是从哪些诗句表现出这种‘忧’来的呢?”于是,执教者仍然引导该生阅读文本,让该生从文中筛选诗句,而执教者最后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思考探究课堂上,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2.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从中可以窥得其文学笔力与思想情感。诗人以“忧”为核心字眼,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一个“忧”字道出诸多困境,但诗歌整体上并不幽怨愤懑,反而呈现出“忧而慷慨”的感情基调,这与曹操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时代精神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导入师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期 ,后人对当时的历史局势作了一首词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古人对三国的评价 ,同时考虑回答这是什么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放映《三国演义》序幕片段 )生 :(齐答 )《三国演义》。师 :(满怀激情地启导 )歌中唱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其中的“英雄”你知道多少呢 ?生 :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黄盖……师 :说得好。这些历史人物在小说和戏剧中的形象 ,有时和历史真实大大不同 ,究竟…  相似文献   

4.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5.
近来关于曹操评价问题,郭老、翦老及其他的先生们正在各抒己见,展开争论。在历史教学工作中究竟怎样处理曹操的历史地位问题,也该及时提出让大家讨论。这里,我提出几点个人的见解。曹操究竟什么时候开始遭到歪曲,我看不必作过多的争论,许劭早就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也评曹操是“矫情任算”。也不好过分强调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诛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以至于“多才多艺,是一位多面手”来肯定他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些行动和品质是处在同时代同阶级内的其他分子所不容易办到的  相似文献   

6.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四言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同时又开创了"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短歌行·对酒当歌》以"忧"为情感脉络,本文通过探讨曹操为何而忧、何以解忧、解忧之道三个方面来揭示诗歌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9.
<正>师:“红烛”这一核心意象与“诗人”的形象有什么关联?请大家结合诗歌内容等来谈一谈你的看法。生:诗歌的第一节把诗人的心与红烛的红进行对比,诗人希望自己的心也能像红烛一样红。师:怎么能看见诗人的心呢?生:“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要把心“吐”出来。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11.
师:根据课下注释判断,这首诗采用的最典型的手法是什么?生:用典。师:几处用典的意图高度一致,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是什么?生:追求贤才。师:填写以下表格。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典出自哪里?生:《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典指女子思念情人,这里指曹操对贤才的向往。师:请翻译。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复习巩固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秋天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来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生:好。(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大家还记得它们吗?生:记得。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带领大家复习一遍,谁愿意?老师这里有很多五角星,奖励最棒的同学。(指名带读)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他把“苹”ng读成pí。pín生:柱“子”…  相似文献   

13.
善待质疑     
[教例]《称象》师: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练说曹冲称象的方法。生:老师,这幅图画画错了。师:(大吃一惊)哦,请你说说看。生:曹操怎么比大象还高呢? 师:说说理由。生:课文中说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说明大象很大很大。书上这幅图曹操看起来却比大象还要高,应该画得小一点,才能对。  相似文献   

14.
针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很多人都仅从艺术论艺术,用苛刻的眼光把曹操当成纯文学家来评价其诗歌,殊不知曹操平生志在政治与军事,文学乃是他的"第三产业"。为此,他的诗歌风格必然趋向于务实.政治性、应用性强,但正因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襟怀、气概,所吐之音处处显现一股王者之气。本文试求从曹操王者之气高度向其诗歌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扫描。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后世争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曹操逐渐由历史进入文学,无论从历史形象、艺术形象,或是后人的评价中,都能看见一个既“奸”且“雄”的曹操形象。但曹操平凡可亲的一面却历来为论者忽视,加强对此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曹操。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案例教学《嫦娥奔月》,研读感悟课文7至8自然段,感悟后羿与嫦娥的离别之苦。师:请同学们研读7至8自然段,你能从课文当中的哪些细节中得知?(提示:抓住哪些词语来解读)学生研读后,师生交流。生1:后羿深爱着嫦娥。我通过“焦急”“冲”,体会到嫦娥离开后,后羿万分焦急。生2:连声呼唤“嫦娥!嫦娥!”也能读出后羿希望妻子回来的急切心情。生3:“不顾一切去追”,通过这个词我感受后羿深  相似文献   

17.
(生初读课文后)师:这一课的题目告诉我们,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称象。师:(指课题)“称”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呢?生:“你”字单人旁换上“禾”旁就是“称象”的“称”。生:写“禾”字旁时,第5笔“捺”要改成“点”。师:我们来书写“称”———(师生书写)师:小朋友知道怎么用秤称东西吗?师:(指一生)噢,你会称,你上来做给大家看。(生上讲台,先作用秤钩钩起所称之物状,次作提秤状,再作移动秤锤状,后作审视所称之物斤两状)师:(笑)你做得真像。你怎么会称秤的?生:我妈妈下岗后在菜场摆摊卖菜,星期天我也去帮忙。师:课文里说了几种称象…  相似文献   

18.
郑百苗 《湖南教育》2005,(19):36-37
片断一(黑龙江苗鸿爱老师执教)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生:这是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生:高大挺立、高大挺直、高大挺拔……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用了哪个词?生:高大挺秀。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生:“秀”就是美而秀气、秀丽,很漂亮的意思。师:作者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赋诗言志。”孔子曰:“立象以尽意。”都是说诗人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表达感情,而表达感情又要借助于刻画形象来实现。因此,分析和解读诗歌形象,领会和感悟作情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后世争议。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曹操逐渐由历史进入文学,无论从历史形象、艺术形象,或是后人的评价中,都能看见一个既“奸”且“雄”的曹操形象。但曹操平凡可亲的一面却历来为论者忽视,加强对此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曹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