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谢远基 《武当》2014,(2):15-17
三、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伺正确进行调身 (一)精准性原则。这是习练太极拳调身时的第一原则。如何达到渊身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正如拳经所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如果我们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将来再改拳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刘月兰 《武当》2015,(1):30-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不少人在学练太极拳时却一味地贪多求快,甚至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广播操、柔软操,给太极拳固有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法蒙上了阴霾,使太极拳失去了她固有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呢?现将我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亲身感悟和体会阐述如下,以资共勉。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各个学术领域要造就人才,都需要"高人点化"。有一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拳路错了,基础功架歪了,那就如同顽疾,难治也难改。幸运的是,我于1991年一开始学习太  相似文献   

3.
我是珙泉煤矿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6岁,在1999年我患食道癌,手术后回家休养,当时身体十分虚弱。一次我散步时看见别人打太极拳,我就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学一下?刚开始时我试着学24式太极拳,学会后,双花钱买了很多套路的拳、剑光碟,在家对着电视机学。在学习各种套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内容难记,各种套路容易混淆,我就把口诀抄下来,口诀不离身,一有空闲就背。再学习新剑、刀套路时,有时吃饭想着想着就手拿竹筷比划着动作,家人都笑话本人是太极痴迷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各个套路的口诀基本上能熟练记住。在练剑拳过程中,自己感到很轻松,从不感到…  相似文献   

4.
路迪民 《武当》2000,(10):44-45
在深圳荔枝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太极拳名师,以传授“杨班侯太极拳”著称。“班侯拳”的传授场地,还有香港的一些学员每周前来学拳,这在深圳大概是少见的。这位名师叫苏学文,1966年生于杨式、武式太极拳故乡——河北省永年县,现任河北省永年杨班侯太  相似文献   

5.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看似容易但练起来较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初学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许多错误动作.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影响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影响学生学习的激情.通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因此,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和自身练拳体会,针对以下常见的错误,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纠正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8.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相似文献   

9.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10.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哥哥从小就在陈家沟学拳,所以我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很感兴趣。我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而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杂谈     
李迎 《精武》2008,(11):7-7
我们爱好太极拳,热爱太极拳,又从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受益。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什么?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适之处,请各位拳友指正。  相似文献   

13.
路迪民 《武当》2005,(1):26-29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大家普遍认为,是河北永年的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的拳,后经杨氏祖孙三代授拳于永年、北京及全国以至世界,太极拳才由此声名大振。然而,杨禄禅是怎样向陈长兴学的拳?学的什么拳?却历来有各种说法。本文试对各种说法加以分析,期望还以历史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4):55-56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 河北张家口市读者张红军问: 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特别喜欢武式太极拳,跟当地的老师学了两年。现在我想向乔松茂老师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太极拳论中强调含胸拔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可是我看到乔松茂老师的许多拳照却不是这样。而是身子微微向后靠,像是靠在什么东西上;胸不是含着,而是舒胸,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派。这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5.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16.
张松涛 《武当》2009,(10):38-39
我是一名转业军人,跟随郑新会老师学练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已两月有余。从短短的两个月学拳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此拳架对治病防病、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有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17.
问:太极拳怎样分段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分段练呢?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工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锻炼手、脚、…  相似文献   

18.
在邯郸,杨武两式太极拳特别盛行,我当时对太极拳并不了解,认为它是老年人练的拳,主要是锻炼身体用的。我为了练能“打”的拳,便开始练气功什么的,由于练功不得法,求功心切,太努、太僵、太过,6年下来练了一身的病,气滞、内气练反,植物神经紊乱、腹内难受异常,身心十分痛苦,又无人诉说。不愿对人说是学拳练出的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指导整个修炼过程。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练好太极拳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前辈拳论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太极拳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再不能随便地去看待教拳,再也不是谁都能教拳,谁都能教好拳.学点太极拳教学理论,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逐步实施正规教拳、科学教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