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设计以STM32F103为主控制器,由恒流、恒压、恒阻、恒功率、上位机显示、采样电路等模块组成。本系统的工作模式恒定值由上位机设定,硬件工作模式由按键选择。测试结果表明:该负载可靠性高、响应快、测试结果稳定、输出电压过程中电流调节范围宽。  相似文献   

2.
在本充电系统的控制电路设计中,单片机所要实现的控制要求是:首先根据程序设计,按照预设的电流值对蓄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输出电压达到恒压模式翻转电压时,由程序控制切换为恒压充电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后,当输出电流降低到恒流充电模式翻转电流时,切换到小电流恒流充电模式,一直到铅酸蓄电池充满(程序控制主电路软关断),充电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3.
张鑫 《大众科技》2010,(12):13-15
阐述了传统晶闸管恒流恒压控制装置的不足和改进后采用霍尔传感器的优点。并基于数字控制原理,将传统的PID控制算法与数字控制系统的逻辑判断功能相结合,采用增量式PID算法,基于80C51单片机,设计出了一个可控硅恒流恒压控制系统。该模块能在控制信号控制下完成恒流恒压功能,可由用户按要求设置恒流、恒压的先后顺序,具有过流、过压、缺相保护,保证用电设设备和模块安全。  相似文献   

4.
该设计以MSP430 Launchpad构成的最小系统为核心,由恒流电子负载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人机交互等模块完成了简易直流电子负载系统。采用高精度电流监控器INA282和16位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ADS1115构成电子负载电流、电压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电流信号与给定值比较调节恒流电子负载模块的PWM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恒流,并且将电压、电流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被测稳压源的负载调整率。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高效、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传统发电机的励磁系统具有过流保护的功能,本文介绍了一种TFW(同步无刷)发电机励磁恒流装置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本设计中励磁整流电路是由受控的绝缘栅场效应管和单向可控硅二级组成的,具有励磁过流恒流保护功能,且能根据发电机负载的轻重,实时调整输出励磁电流的大小,从而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始终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恒压限流和恒流限压功能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实际应用表明,该电源系统运行可靠,动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5)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负载变化或外部干扰会导致系统输出电压的急剧变化,引起系统整体性能下降、失去稳定等问题,以SS型谐振网络拓扑结构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移相调节原理的恒压控制策略。该策略根据零电压软开关(ZVS)移相工作原理与谐振回路建模理论,推导出逆变器驱动信号移相角与系统输出电压的参数表达式,在负载电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逆变器驱动信号相位,从而可实现系统输出电压的恒定。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移相控制策略的控制器结构简单,避免了繁琐的参数计算和复杂的电路结构;在相同条件下,使用移相恒压控制的闭环系统能够解决负载突变时所引起的系统输出电压失稳的问题,对负载具有更好地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输出电压电流可变、操作方便、便于携带是基于AT89S52单片机设计的程控电源的一系列优点。对基于单片机的程控电源硬件进行了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电源,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硬件电路没有采用常规设计,而是在常规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添加了A/D模块。电路主要由数字控制模块、数控电源驱动电路及反馈模块、LCD显示模块等组成。该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嵌入式系统作为主要控制系统构成控制模块,然后利用按键操作模块设置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并且输出的电流电压可以通过LCD显示模块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LED发光强度的稳定性和提高DC-DC转换效率,参考流行的运用3R33模块改制的DC-DC升压电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大功率LED可调光DC-DC升压恒流驱动电路。该电路不仅具有开路保护电路自身功能,而且具有上电防浪涌保护供电电源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路供电电压适应范围宽、转换效率高、发光强度稳定。在输入电源电压12V或15V时,驱动效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最高可达93%。  相似文献   

10.
符长友 《科技通报》2012,28(4):55-56,113
利用芯片MSP430F2616、TPS54331,设计制作了一款输入24VDC、输出8VDC的新型并联开关电源。经测试表明,该开关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稳定,各并联模块的输出电流按指定的比例自动分配,并且系统具有各个模块电流相对误差小,供电效率高,纹波系数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多负载感应非接触电能传输(ICPT)系统SP型(原边串联-副边并联)的拓扑结构,发现利用原边恒压的控制方式在负载变化时不易实现多个接收端电压稳定,因此提出一种简单的基于反映阻抗的原边恒流来实现输出稳压的方法。本文对基于反映阻抗的原边恒流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为控制核心,配备相关的外围电路,构成一个基于A/D转换ICL7107的数控直流电流源。实现直流电流在200mA~2A以内任意值输出,系统采用LCD实时显示;键盘预置模块实现电流的预置功能及单步增减。该数控直流电流源具有输出稳定、纹波电流小、精度较高、控制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系统主要由DC/DC变换模块、PWM脉宽调制信号产生模块、单片机控制和显示模块、信号采样模块和过流保护等模块组成。系统采用闭环控制,通过单片机编程设定模块的输出电流,采用均流技术实现了DC/DC两个模块输出按比例设置电流值的功能,输出电流纹波小,输出电流大于4.5A时自动保护。  相似文献   

14.
该发明是一种多用途电路,主要用于测量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它是输入与输出有一个公共端(即接地端)的四端网络。这个网络具有下述特性:不论作正向或反向传输其输出电压在任何频率、任何负载下恒等于零。在实用中,考虑到网络内部分布参数的影响,只需在很宽的波段内,输出电压接近于零(等于最小值),即认为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为控制核心,配备相关的外围电路,构成一个基于A/D转换ICL7107的数控直流电流源。实现直流电流在200mA~2A以内任意值输出,系统采用LCD实时显示;键盘预置模块实现电流的预置功能及单步增减。该数控直流电流源具有输出稳定、纹波电流小、精度较高、控制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光伏并网发电效率低、并网稳定性低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高效率、稳定性强的模拟光伏并网系统。该系统主要由STM32主控模块、过零比较器、全桥逆变电路和蓝牙通信模块等组成;采用正弦脉宽调制技术(SPWM),以全桥逆变电路为功率变换主电路,能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频率和相位跟踪、蓝牙遥控和欠压过流保护功能;在输出端接工频变压器,有效提升了DC-AC转换效率。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输出正弦波无明显失真,DC-AC转换率高达91.05%。  相似文献   

17.
正电压是反映直流微网稳定运行的唯一指标。本文针对光储直流微网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模式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电压控制策略。并网运行时交流主网作为稳压单元,光伏电池和蓄电池分别进行MPPT控制和恒流充电控制;孤岛运行时蓄电池担任稳压单元,光伏电池仍采用MPPT控制保持新能源出力最大。该控制策略可以在系统出现功率波动时有效维持直流电压稳定,保证直流微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规模风电并网,电力系统在保证其自身可靠运行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维持并网地区电压稳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对由双馈式风电机组构成的并网风场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了双馈风电机组的简化数学模型,然后分别研究了恒功率因数和恒电压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并且通过绘制各控制方式下的PV曲线,进一步分析了风场在两种运行方式下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从双馈风场的运行角度,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分析依据。通过对风速扰动和无穷大电网电压跌落两种情况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双馈机的恒压运行方式在参与系统无功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MSP430F149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其外围使用ADC采样电路、PI调节电路、MOSFET驱动电路、控制和显示终端、系统供电电路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设计便携式智能直流电子负载软硬件系统,实现了恒定电压(CV)、恒定电流(CC)、恒定电阻(CR)和恒定功率(CP)模式,并具有RS232通信和控制功能。上位PC机控制界面通过VB编程实现,可以读取各个运行模式下的数据,并实时显示数据波形。经实际测试,系统输入电压0~30 V,电流0~20 A,最大输入功率100 W,最大负载电阻100Ω,电压电流精度可以控制在0.5%以内,各个模式下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操作界面友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无线传感网络中任务节点负载的水平相当,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需要对物联网环境下任务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系统进行设计。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任务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任务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系统硬件进行设计,硬件部分主要由微处理器、节点电压的采样电路、节点电流的采样电路、节点传输的模块以及电路模块和节点通信模块构成。软件部分利用节点分配算法对任务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进行计算,结合硬件与软件部分设计完成对物联网环境下任务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系统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节点负载动态非对称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