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最后还是不能如意,那种感觉就像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很多专家早就告诉我们——教学其实很简单!《挑山工》是人教版的一篇经典课文,是一段呵护生命的文字。我在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简单"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感情真挚.语言朴实丽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对小学生活深深的回忆。其实,同学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我想,这篇课文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尽情地感受、动情地朗读、深情地回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随时圈画深受感动的语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简约而不简单”是一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不过,这句话倒比较贴切地概括了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透过左容、陈渝老师的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应简约,但不应也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4.
写作品梗概     
吴文超 《红蜻蜓》2023,(12):34-36
<正>同学们,这一期写作的主题一定让你感觉很新奇吧!梗概,顾名思义,是大概、大略的内容。我们以前学过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习作,其实就是概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正式习作之前,先来温习一下咱们学过哪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一、温故知新:在梳理问题中形成任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手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单的话语说一说。生: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师:请你把“风趣幽默”写到黑板上。生: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手指拟人化了,读起来很有意思。师:这是课文的一种创意表达。也请你把“拟人化”写到黑板上。《手指》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6.
史文强 《语文天地》2013,(16):12-13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典型的运用联想式插叙进行写作的文章。在研读课文及备课的过程中,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其实是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爸爸种的夹竹桃败落(实指);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象征)。这两种理解也是教参及很多参考资料所公认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小说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对于"祥林嫂"和"封建礼教"这些词汇一定非常熟悉,学生也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下,说出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但如果我们多读几遍文本,就会发现其实小说中关于祥林嫂和封建礼教的关系不是这么简单,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清楚的。例如,祥林嫂去撞香案到底是遵从礼教还是反抗礼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一篇课文,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生字、生词,也不仅是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这篇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向学生传授怎样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所以,在进行课文的总体设计时,一是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巧妙自然地向学生传授听说读写的有关方法。以说明文为例,其实,只要深入钻研教材,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听了湖南省祁阳师范语文教师郑超同志讲的一堂《藤野先生》的总结课,很受启发,现根据听课笔记,将郑老师讲的这堂课整理记录如下: 上几节课,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今天,我们就把这篇课文简单地小结一下。这篇作品,是鲁迅于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时写的。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作品所记述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一段生活?是一段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10.
在高考语文命题模式下,很多考生不重视课文的学习,常把课文丢在一边,认为做大批量的练习,才是提高成绩的出路。其实这是广大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一些自主命题的省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特别突出的是浙江省,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中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2007年高考社科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一篇讲琵琶发音效果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题目就是它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 每每上完一篇课文之后。我常常陷入沉思,我发觉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品味异彩纷呈的语言,感受作者幽愤深广的内容,别具匠心的构思,精妙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徐卫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站在保护生态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作者让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懂得舍己为人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什么”是初小语文第四册里的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里运用了生动、形象、确切的语言,说明了水的各种变化。我在钻研这篇课文时,仔细分析了儿童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对于水,儿童虽然在生活中时时接触到,但只是零星片断不完整的认识,而课文的要求,不但要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各种变化和云、雨、雹、(?)的简单成因,而且还要知道水在地面上各个不同地方的不同动态,以及水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儿童懂得我们会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水,叫它为我们做好事。我考虑要让儿童掌握这些比较初步的系统知识,必须要做很多工作.下面是我教这一课的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14.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但是,不少教师却忽了它的价值,对课题的处理无非是读题、释题、疑,然后就进入课文阅读。其实,课题是一个潜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巧”出一片新天地。一、巧用课题1.扩展课题,把握整体。(《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是《飞机遇险的时候》(板书)。大家一起来读一这个课题。(生齐读)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是《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很经典,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用它。对于这篇课文的示范课,我也听了不少于五次。可每听一次,大多是前一次的翻版。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有一篇课文是《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很经典,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喜欢用它。对于这篇课文的示范课,我也听了不少于五次。可每听一次,大多是前一次的翻版。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解读一篇教材,会觉得这篇课文很有味道,但设计的时候就觉得点比较难选,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课文训练点很多,而教学时间又比较受限制,那么究竟我们应该选取怎样的材料来配合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感情真挚,语言朴实而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对小学生活深深的回忆。其实,同学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  相似文献   

19.
深圳名师石景章先生曾给我们上了一节颇有启示的公开课.这节课的课题是<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讲爱国主义的经典课文.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讲的课文,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偏长,并且如果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来讲的话,很容易陷入"语义课变成德育课"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我们成功了》是一则消息。平常,我们大多采用教记叙文的路子来教这篇课文。很多老师认为,二年级孩子无需了解消息这种文体知识,但是我们不能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教材中无论什么文章都要当成文学作品去理解、感受、欣赏,都应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把消息当作消息来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