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乐传新声     
铙钹铿锵,笛声悠扬。2007年1月12日,在福州市首个“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福州市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该校“十番”乐团的同学们,为全校师生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十番”音乐演奏会。听着同学们演奏的悠扬名曲《一枝花》,乐团的“师傅”——著名的“十番”音乐老艺人陈依木爷爷也情不自禁地走上台,  相似文献   

2.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古乐传新声     
<正>铙钹铿锵,笛声悠扬。2007年1月12日,在福州市首个“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福州市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该校“十番”乐团的同学们,为全校师生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十番”音乐演奏会。听着同学们演奏的悠扬名曲《一枝花》,乐团的“师傅”——著名的“十番”音乐老艺人陈依木爷爷也情不自禁地走上台,和自己的“小徒弟们”一起吹奏起来,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听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4.
胡亮  王东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73-175
无论是在昆曲还是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当中,竹笛都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昆曲竹笛作为一门高深的伴奏表演艺术,它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韵味与民乐竹笛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演奏特点的异与同可从气息、运指、音色、演奏方法、表现内涵等几个角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清音十番是曾在清宫演奏的宫廷宴乐,在承德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清政府结束后,清音十番传入民间,由清音会至今代代相传。作者主要阐述清音会的历史渊源、乐曲乐谱的保存、乐器和演奏特点、现状等以及对清音会未来发展进行设想,对其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缘由,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原因。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精髓,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7.
陈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52-154
茶亭十番音乐,是产生在近代福州城市文化中心的民间音乐。十番音乐的产生源自城市文化需要,其发展则来自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它生存的土壤正是福州丰富的民俗活动。十番音乐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市民自由奔放的文化心理,其艺术特色也与市民文化中的欢快、哗闹的格调相吻合。在十番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至2008年,白先勇联合苏州昆剧院相继推出"青春昆曲"系列: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昆剧《玉簪记》,实践了其"昆曲新美学"原则。这两部新编昆剧继承了昆曲"尚情"的艺术传统,尤其是《牡丹亭》很好地处理了舞台表演效果与情感表现的关系,达到了形神兼备。《玉簪记》则在对情感的细致描摹刻画和演员内心对主人公的体察与观照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9.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10.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唱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合理结合的产物,继承中国民族声乐优秀传统与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是未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昆曲艺术是整个戏曲文化的一部分,同属民族音乐文化。昆曲艺术有其作为地域文化的特色,又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种。深入开展对昆曲这门古老而深奥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在更广阔范围内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梳理江苏百年各地昆曲传承及其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以促进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幽兰逢春》是浙派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众多的习笛者中,是演奏学习最多的一首。作者从周恩来总理赞美昆曲的一句话联想到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生活经历,以兰花逢春的比喻来抒发自己对总理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昆曲曲牌《二郎神》为音乐动机,作者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主题题材以及旋律等方面进行发展,从而创作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曲器乐曲牌[夜深沉]是由昆曲声乐曲牌[风吹荷叶煞]变化发展而来,作为戏曲器乐曲牌的代表作品,[夜深沉]所反映的不仅是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渊源关系.更昭示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一曲多用,一曲多变”这一特有的创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相似文献   

16.
学校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系列化的教材进入学校,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学和教育学意义。因此,积极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将民族音乐编成教材,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是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树林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35-38,78
认知与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来说,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因果问题。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根基的深层认知,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行为的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行为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很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正在蜕变,一些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传统音乐形式,目前已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9.
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是一个以土家、苗、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封建王朝和土司王、苗王的双重统治,致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浓郁。至今,尚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其内容涉及到声乐、舞蹈、器乐、歌舞、戏曲、曲艺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州各族人民原始、古朴的民间音乐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极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