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哩"作为语气助词,口语中早已有之,形诸文字,有"理"、"俚"、"裏"、"裡"、"哩"之别。元明以降,字形固定为"哩",在一些方言中沿用至今。明清以后,语气助词"呢"兴起并逐渐取代"哩"。"哩"在近代汉语中可以用作结构助词,主要是由于"里"与"底"在方位词上相通,"里"受"底"结构助词用法的影响所致,"哩"又顺承了"里"的这一用法。到了现代,"哩"的这一功能又被结构助词"的"取代。  相似文献   

3.
朱莉 《现代语文》2009,(6):98-100
作为高频助词, "哩"和"吤"在双峰方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相对应.本文将对二者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阐述,并归纳出"哩""吤"之间的异同以及二者与"了"之问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庆阳方言中的"上",既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上"一样做方位词,趋向动词,又有它独特的用法,做体貌助词和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和经历体等,做语气词时,表示轻松的语气。同时,文章还简要地辨别了"上"做趋向补语与做体貌助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6.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7.
秦安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助词"哩",作为语气助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义范畴;作为动态助词,常"的哩"连用,并和"正""将"等搭配,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方言中"哩"与"那"并存,"哩"和"呢"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宁武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武方言助词"哩"具有北京话中"了"、"呢"、"啊"等词的主要功能,但与它们又不完全相同。文章分析了宁武方言助词"哩"的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9.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据表明,在为数不多的日语格助词中,"に"和"で"的使用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是经常出现错误的。而历年关于二者的先行研究,多注重二者表示场所时的用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用法。本文主要围绕格助词"に"和"で"表示原因时发生的偏误现象,进一步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并总结发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以期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2.
南阳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方言中的“哩”,既可作结构助词,也可作语气助词;“哩”有其特殊作用,它既可做结构助词。也可做语气助词;“哩”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汉语介词"给"虽然可以用韩国语助词"■■"表达,但是二者的句法功能不同,在中韩翻译过程中,助词"■■"除了具有"给"的义项外,还有"向、跟、对"的意义。所以,对于中韩对比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难点。本文对两大词类在句子中的位置、"给"和"■■"的用法及误用做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希望给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4.
虚词"之"有多种用法,在常见句型"A之谓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文章以为,当A为指示代词"此"时,"之"为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无义结构助词;当A为非指示代词时,"之"为指代前文A内容,并起复指强调作用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比较鄂尔多斯方言(晋语的一支)中的助词"兰"与古汉语中的助词"也"二者之间在语法及语用功能方面的异同点。二者语法功能的共同点为:两者都可以置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句末。两者语用功能的相似性表现为均可用于加强陈述语气,并用于突出句中的原因或结果。两者的固定搭配也具有相似的功能及语义,即"没"+V(VP)+"兰"与"未"+V(VP)+"也"。二者的不同点是:"兰"经常用作时态助词,表示过去的或已经完成的动作。"也"没有这一用法,它的特性是用于句末表判断,此外还可以置于句中。总体来看,两个助词同大于异。这体现出语言即便历经了移民浪潮以及民族融合,也依旧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6.
"副词+的+X"结构是副词的一种超常用法,本文重点分析助词"的"在"副词+的+X"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功能。副词作定语必须是带有标记的,助词"的"必须出现。它在句法上通过后附,将副词修饰化为指称性"X"的修饰成分,作定语。在语义功能上可以明确副词与"X"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对"副词+的+X"结构有促成作用,甚至影响成句。  相似文献   

17.
广西贵港方言中的"爹"用法复杂,语法功能多样,可以充当结构助词、不定量词、指示代词、连词和疑问词。在充当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时,还会发生特殊的音变现象,且语义之间存在相应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9.
《老残游记》中"为"字用法共259例,其中动词72例,占27.8%;介词41例,占15.8%;副词5例,占1.9%;助词34例,占13.1%;连词5例,占1.9%,做语素构成连词"因为"有27例,占10.4%;凝固结构共75例,占29%。可见,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分析可以勾勒"为"字用法的历时变化情况,反映语言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华娇 《文教资料》2011,(8):20-21
湖北通山方言中"得"的用法复杂多变:做助词时可以用于能愿动词、行为动词之后帮助表达多种含义;做介词时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做动词时表示"知道"、"有"的含义;用于固定结构"好不得了"中。本文对这几种用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