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点儿+形容词"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格式,然而能进入这个格式的形容词多是贬义且这个格式多表示消极意义。这种"不对称"现象是与说话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知基础两个方面有一定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权威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了汉语单音维度形容词组配成双音维度形容词的可能性,探讨了汉语单音维度形容词的认知等级及其认知阐释。研究发现,第一,从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出发,单音维度形容词"高"和"深"在人们的认知顺序中始终占据首要位置;第二,从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出发,单音维度形容词"厚""长""大"在人们的认知中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差异,且在共时层面的书面语与口语中的认知顺序也有所不同;第三,从历时语料库考察看,"厚"与"长"的认知顺序始终处于相同层面。  相似文献   

3.
ABB式形容词是汉语词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但其中BB读音的声调却至今叫人难以把握,从相关教材规定的模糊可见一斑。本文分析这类词的变化趋势,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ABB式形容词中BB读音的声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ABB式形容词是汉语词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但其中BB读音的声调却至今叫人难以把握,从相关教材规定的模糊可见一斑。本文分析这类词的变化趋势,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ABB式形容词中BB读音的声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A+BB"式形容词是洛阳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类形容词,带有浓郁的洛阳地方特色。本文从"A+BB"式形容词的构成、语义功用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与日语中虽然都有形容词"黑""暗",「黒い」「暗い」,但是在表达"天黑"这个事件时,却采用了不同说法。本文调查了这两种形容词的词源与语料库当中实际使用的情况,其结果显示,对于"日落天黑"这一自然现象,汉语倾向于"色彩"变化,而日语倾向于"光线"变化,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具象层面与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7.
ABB式形容词是汉语学习中较难掌握的一类词汇,本文通过对构词成分BB的分析以及对A与BB间意义关系的考察,试图总结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规律,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副+名"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副+名"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基于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副+名"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是汉语副词与形容词语法与语义上的关联性;汉语"副+名"结构的认知基础,源于汉民族长于具象思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试论A了N     
形容词带宾语是汉语中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传统的分析是从多方面讨论形容词的词类归属,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角度着眼进行分析,在信息输入这方面,A了N和NA 或NA了似乎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从隐喻的认知模式这方面来说,只不过是认知主体运用不同隐喻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有界—无界"是认知语言学家在一定的认知域内提出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者不仅界限特征呈对立状态,而且句法分布、语义特征也呈对立状态。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探析界限特征对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立足详尽的语料分析,对比考察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的语篇不对称性,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研究发现:第一,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具有不对称性;第二,汉语中不仅指示副词"这么"和"那么"存在不对称性,指示副词后面所跟形容词中表示空间的形容词与表示时间的形容词也具有不对称性;第三,英语中"this/that"作为指示副词时,一般出现在口语或非正式语体中,与汉语一样,英语指示副词"this"和"that"也存在不对称性,且指示副词后面所跟形容词中表示空间的形容词与表示时间的形容词也具有不对称性;第四,时空距离远近、心理距离远近、现实与虚拟以及熟悉度的高低都会影响英汉指示副词"this/that"和"这么/那么"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A了N     
形容词带宾语是汉语中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传统的分析是从多方面讨论形容词的词类归属,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角度着眼进行分析,在信息输入这方面,A了N和NA 或NA了似乎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从隐喻的认知模式这方面来说,只不过是认知主体运用不同隐喻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A+BB”格式的形容词是在单音节语素(一般是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后增加一个叠音的后缀构成的。这种格式的形容词中心意思一般是第一字即A的意思,叠音后缀BB则表示某种形象色彩或感情色彩。普通话里的这类词有133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统计),成都话中则有370条(据方言词典和口语不完全统计),约为普通话的三倍。普通话里能构成ABB式形容词的语素A共71个,成都话里有171个,约为前者的两倍半。而且成都话中这类词表意更丰富,使用频率更高,这从地方报刊、方言小品和当地人口语中均可见出。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成都话中ABB式形容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呢"常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后面,用于肯定某种程度和状态,但它却是从古代语言中缓慢发展而来的.从宋代语气词"襄、里,哩"出现,发展到"着哩"联用,然后形成"形容词+着哩"的句式,最后形成了"形容词+着呢"的句式.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多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15.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位移动词"去"、"往"的语义语法在历时上的演变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去"、"往"的词义和语法功能的演变轨迹可归纳为两次分化:第一次是由动词分化出名词或形容词;第二次再分化出介词.并且,这种分化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得到相关理据.  相似文献   

17.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到家"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语法单位。《现代汉语词典》和部分学者将其定性为形容词和副词。本文从词的凝固性、韵律特点以及形容词特征三个方面对"到家"进行考察,发现"到家"并不符合词的特征。"到家"有向形容词和副词发展的趋势,但是至今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到家"的意义演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范围出发,通过对形容词句法、语义、认知三个方面的具体研究,针对各个语言学家对于不同问题的见解,系统地分析了形容词的特征。当然,学者们的各执一词并未影响语言学的发展,相反,正是学界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为现代汉语形容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决不能否认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学术也非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对语言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范围出发,通过对形容词句法、语义、认知三个方面的具体研究,针对各个语言学家对于不同问题的见解,系统地分析了形容词的特征。当然,学者们的各执一词并未影响语言学的发展,相反,正是学界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为现代汉语形容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决不能否认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学术也非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对语言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