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减负",除了社会、学校、家长以外,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减负不是减去应有的、合理的课业负担,也不是降低教学质量,而是减去"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问题和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探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让他们从自身心态、素质、教学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粗放的教育,而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效应。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工作中,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一个难点话题。如何在"减负"中不"减质"呢?我想首先要理解"减负"的本质。"减负"绝不是降低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也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实施  相似文献   

3.
“减负“不是单纯地少布置作业,单纯地给孩子们更多的休息时间。“减负“主要任务有三条: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的本质是减去落后的、不切实际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减越重,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家庭负担、社会负担,成为一种社会病态,"减负"刻不容缓。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学校、社  相似文献   

5.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作为其中主要力量的学校,如何在“减负”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校长们的一致看法是,“减负”不是减质量,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学生“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题负担;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满足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积极宣传课改成果,欢迎家长参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放任自流。"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1.优化教学情境。情境创设不仅仅激发兴趣,还在课程  相似文献   

7.
凡事都有"度",减负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即少投入多产出。"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各方面不断学习充电,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要做到减负增效,需要我们关注以下问题。一、思想开放,平衡得失。教育工作者要以"减负"为中心,摒弃陈旧的、落后  相似文献   

8.
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城乡中小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的"课业负担"。通过调查发现:"课业负担"除了包括来自学校内部的课业负担外,还包括校外强加给学生的负担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负担。应辩证对待学生的"减负"问题,从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等多角度出发,切实实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社会状况给教育带来很大挑战,而教师的压力也在随之增大。教育体系中直接面对受教育者的是教师,他们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教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如今,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学校教师,无不想方设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人们在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有谁想过也要为教师解解压呢?教师负担过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面对的种种压力,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减负。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减负"势在必行。学生"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达到"减负增效"。"减负"不是减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减轻课业负担,虽然谈及多年且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海霞 《考试周刊》2014,(24):158-159
要想真正落实"减负",就要先转变教师的观念,更多的不是硬性要求,而要从方法策略上进行有效指导。因此,要把"减负"上升到新的高度,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角度剖析,从关注学生精神层面全面认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提倡有效教学,确保减负提质;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改变作业方式,提倡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2.
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减负”,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减负”不是放松质量。“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减负”也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轻负担,高效益。有少数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学生“减负”,质量可以放松了。这是对“减负”的片面认识,是一种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质量的不健康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注意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眼点在“过重”二字上。学生负担要有,但不能过重,现…  相似文献   

13.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分析和探讨了减负中的两个问题,当前学生课业负担的特点及其对减负的启示:当前减负应该处理好的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说减掉学生所有的课业负担,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以防“减负”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教育领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但事与愿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来越重,作业几乎成为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沉重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没有作业。不少教师埋怨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给师生施加的压力太大,其实,减负就在每位教师手里。我认为减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中小学生不断持续进步的动力很大程度生依赖于每位教师的热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在师生之间架起  相似文献   

16.
新 千年伊始 ,教育部就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教师 ,应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减负”的实质和意义 ,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做“减法”的同时 ,认真做好“加法”。所谓做“减法” ,就是要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转变教育观念 ,把“减负”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按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 ,减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特别是要减去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作业 ,因为这类作业会令学生厌学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并不是撒手放羊 ,一味地做“减法” ,而应在做好“减法”的同时 ,开动脑筋 ,认真做好…  相似文献   

17.
"减负"是教育部今年提出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真正理解"减负"含义的人不多,许多人认为减负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其实"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课业负担,是指减轻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心理负担,以及乱订资料和补课给家庭造成的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绝不是减少和取消必要的测验和考试,也绝不是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减负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展、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课业负担是我国中小学特有的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解承德市初中生英语课业负担的现状,课题组首先对初中生英语课业负担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师相应的给学生"减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的现状和危害,并提出"联系生活实际"、"讲求精讲艺术"等六个策略,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真正"减负"与"增效".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面向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网络公开课。对于学生减负,他表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明年将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教育减负,既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用刘副部长的话说,"减负发了几十个文,减了几十年,一直没减下来"。近来,教育部再次"亮剑",继《小学减负十条规定》之后,又祭出了"课业负担排名"的法宝。排名的本意自然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放到现实中,"课业负担排名"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