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来源与新闻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笔者认为,报道不是新闻的邻近的属概念.报道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传播,新闻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反映.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某种思想、观点、认知,反映的目的是让自己产生某种思想、观点、认知.报道和新闻不是属概念和种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报道的外延、内涵和新闻的外延、内涵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观众已经不满足对世界的了解或者社会正在发生什么,即将发生什么,他们想知道得更多: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事情最新的进展情况,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和自己是否有关系,透过事情的发展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等等。此外,随着观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的愿望也逐渐强烈,这给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并不是所有新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报纸、广播的新闻。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总是有选择地进行传播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择那  相似文献   

5.
郭建良 《新闻传播》2007,(12):41-42
用新闻图片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的、持续发展的,发展的方向又是难以把握、难以预测的新闻进行报道,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用这种方法来报道十分抽象的证券类新闻就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7.
美国《太阳报》编辑约翰·巴盖特提出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有其正确的一面。如果将其说成:常见的不是新闻,不常见的,罕见的是新闻,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我国新闻界多数赞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说,那么“不常见的,罕见的”就包含有“新近发生”的意思。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不常见的,罕见的”就一定是新闻。  相似文献   

8.
穆青曾说,新华社决不能以西方通讯社的小伙计的身分进入世界新闻舞台。是的,谁能否认新闻报道内容上的政治色彩与表达上的生动活泼不可以相辅相成呢?因此我们需要同西方的新闻写作相互借鉴。1.力争准确地选择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成为新闻,这是一条公理。实际上,我们的新闻传媒每天都在“报什么”、“怎样报”的问题上搏斗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和问题,不为个人见解所左右──在只描述具体事件的所谓“平实消息”中是能够做到的,例如报道天灾、事故。但是,报道有争议的事情,如政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1998,(3)
有同志说,典型报道为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所独有。但又有同志说,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也有典型报道,比如,日本关于丰田企业的报道便是。在我看来,典型报道即使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所独有,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一大特色。当然,“特色”本身很难讲什么优劣,但是怎样评价它...  相似文献   

10.
档案是发生并已形成的旧事物,相对于档案的“旧”,新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新”,一新一旧,貌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实则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新闻,美国人约斯特将其定义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不是局限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应将视野拓展开去,以事和史为题材,  相似文献   

11.
观点平台     
《青年记者》2004,(1):27-27
赵启正:说我们的不好的不是负面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5年12月5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13.
赵雪峰 《今传媒》2007,(4):42-42
当记者的,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有时即使没在现场遇到,也常常会有许多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报道这一类突发事件的新闻应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只要能把一件事情的原委讲清,成就一篇稿件是较为容易的.  相似文献   

14.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6.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意思 :什么叫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就是肩负着广大读者的重托 ,利用自己的新闻职业和条件 ,把自己看到、听到的而读者所不知道的事情写成新闻 ,向广大读者汇报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是赞成这种说法的。但是 ,新闻记者又不是有闻必录 ,不是留声机、传话筒 ,他必须选择现实生活中 ,那些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 ,对人们的生活或工作有启迪作用的事实加以报道 ,必须既快且准地把事实真相展现出来 ,使新闻作品导向正确、格调高雅、写作讲究、可读性强 ,这样的记者 ,才有可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要达到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我国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早已被大家公认。怎样改革和改进经济报道,是新闻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我这里只想谈这中间的一个问题,即提倡多写“社会经济新闻”。什么是社会新闻?就字面来说,很难下定义。因为一切新闻都有其社会性,没有社会性则很难成为新闻。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新闻都是社会新闻。但它有个约定俗成的涵义。在旧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新闻主要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反常事件,趣味性事件以及其他难登大雅之堂事件的报道。因此,“社会新闻”在50年代后期,在我国曾  相似文献   

18.
夸饰是汉语重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但即使是文学创作,也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就违背了事理,正像刘勰说的"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新闻不是文学,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讲究客观、中立、不带倾向性,教科书上还建议尽量不用形容词.应该说新闻要远离夸饰才是,可是"夸饰"手法在报道中十分普遍.喜欢夸张事实、拔高人物、放大影响;热衷小题大做,将小有成绩的事情夸张渲染,大话、形容词、豪言壮语无所不用其极……好像不如此拔高夸大,仅仅单纯地陈述事实不足以将新闻事实报道出来.  相似文献   

19.
消息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它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记者把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这一特点等同于"报道事情的概念而不讲具体的内容",从而使很多消息读起来空洞乏味,让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好的消息应包含四类事实  相似文献   

20.
观点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我们的新闻太琐碎!”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5周年的庆典上,创始人泰德·特纳说,CNN应该更多地报道国际新闻和环境新闻,而不是“每天中的变态事情”。特纳说:“我希望看到我们的内容能够回到有更多的国际新闻和环境新闻、有更少的低俗新闻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