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增产作用显著。在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增产幅度大致相当。在调节秸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与秸秆直接还田未配施促腐剂处理比较,可有效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调节玉米秸秆C/N为35:1并配施促腐剂是冀东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是作物生长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田间持水能力是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能力并对农业剩余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设计了以秸秆、膨润土及PAM按照不同的配比开发出新型复合改良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改良材料对四川省宜宾市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田间持水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麦田秸秆直接还田后接种蚯蚓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蚯蚓比不接种蚯蚓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芬莉降低14.6%和7%,总孔隙度增加6.8和3.4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9.1%和6.7%、18.3%和6.1%、8.8%4.0%、15.3%和10.1%;土壤中团粒结构提高了16.7和5.1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提高4.2和2.7个百分点;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总之,不论是小麦秸秆全部还田,还是还田后再接种蚯蚓,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而秸秆全部还田配合接种蚯蚓处理。对0-20cm土壤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1、技术简介。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添加腐熟剂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研究腐熟剂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改善作用,对水稻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也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水稻增产效果,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秸秆收储有两种模式——秸秆经纪人收储模式和秸秆加工企业收储模式。基于对秸秆经纪人最优补贴额测算值,对秸秆经纪人补贴较大的地区应采用秸秆经纪人收储模式,否则,则应采用秸秆加工企业收储模式。采用秸秆经纪人收储模式时,提高秸秆经纪人补贴不仅能够提高农户收入,而且能够增加秸秆回收量。无论政府采用何种秸秆收储模式,提高秸秆收储单位收益和对农户的补贴都能收到增加秸秆回收量和增加农户收入的政策效果。建议政府在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补贴政策之前,应该着力了解农户自愿回收的秸秆量、秸秆收储单位收益和对农户的补贴额。  相似文献   

7.
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环保中的意义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及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优越性和经济性;通过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折,提出了秸秆还田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作物秸秆腐熟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腐熟剂是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重要保障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选择、施用效果及施用方法上。试验证明,秸秆腐熟剂能加快作物秸秆腐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对增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腐熟剂虽效果不同,但差异不显著。通过总结分析提出未来腐熟剂研究的重点是选择腐熟快的复合菌种、降低腐熟剂成本和价格、加强秸秆还田腐熟剂盲区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粘质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生态技术工程,对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逆性,增强时效性,提高温光水的效率等宏观生态环境因素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基础条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秸秆去向,把秸秆制成生物炭,在黄瓜生产中施用生物炭,对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以纯土、纯基质(耶渣)为对照,土∶秸秆炭分别为5∶1、10∶1、15∶1的配比制作营养土,开展盆栽试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炭处理2(土∶秸秆炭为5∶1)土壤孔隙度增加32.19%,土壤容重降低31.34%,土壤抗张力强度减少,有利于种子萌发;黄瓜苗株高、茎径、真叶数与秸秆炭用量成正相关,瓜形与秸秆炭用量成反比;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产量随秸秆炭用量增加而增加,与纯基质相比,纯基质产量最优,但基质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秸秆炭配比基质.秸秆炭有利于黄瓜生产,同时解决了秸秆的去向问题,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民大量焚烧秸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土壤生产力的破坏。为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负外部性,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对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行为进行了干预,但收效不大。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秸秆焚烧的外部性影响和政府干预措施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模拟原状土柱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硝态氮的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易淋洗到80 cm土层以下,在表层0~20 cm迁移强烈,主要累积在50~80 cm土层。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氮磷钾均减20%(SDF)处理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优化施肥(S F )处理对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秸秆直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和结构性,并可节约运输和堆制费用。因此,此项施肥技术正在为广大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由于技术不当,导致冬小麦等作物出现了弱苗、黄苗甚至死苗,对产量影响很大,为获得更大的丰产、高产,在还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畜产品质量和降低饲养成本 ,近年来河北省多采用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的饲料喂养牛、羊 ,以减少粮食用量。 2 0 0 1年全省秸秆青贮 10 8× 10 8kg ,氨化 18× 10 8kg,微贮 12 .8× 10 8kg ,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率达 2 2 .3% ,比 1986年 (0 .4 2 % )提高近 2 2个百分点。利用农作物秸秆养殖牛、羊 ,不仅生产了大量的肉、奶 ,而且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也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发展有机农业 ,增产粮、棉、油、果、菜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利用秸秆发电,但秸秆的收购和贮运成为制约秸秆发电的一个难题,因此对秸秆打包机的设计研究十分必要。文章根据厂家产品图纸对秸秆打包机箱体侧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秸秆打包机结构优化分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设计秸秆打包机压力试验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我县1995年首先在于林乡发现,到1999年已扩展到16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发生面积近万亩。小麦感病后,损失率一般为15%~20%,重者减产50%~80%,甚至绝收。该病一旦传入,很难根除,为杜绝该病的传播蔓延,做好该病的早期防治工作,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具有及其重要意义。 1 发生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性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根和茎基部,地上部的其它症状都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播途径广   小麦全蚀病可通过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及其残屑的土壤、粪肥和种子等多种途径传播。 1.1.1 远距离传播  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此外,跨省、市、县运送小麦秸秆的车辆,将疫区小麦秸秆运往无病区,也是造成新区发病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途径。 1.1.2 近距离传播  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土壤传播的主要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麦收后,小麦的病根残茬大部分留于田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造成连作麦区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同时,通过犁、耙、播种、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使发病区的面积逐年扩大。粪肥传病是病区发病面积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区的落场土和麦糠中,都混有大量的病组织残屑,采用一般的方法沤制肥料,不能使病菌死亡,所以使用这些原料沤积的土粪便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入土中,导致无病田块发病。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隐避时间长   由于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而种子夹带的病残体数量很少,对植株根部为害较轻,地上部不易表现症状,所以靠种子传病,在一、二年内往往不易发现。试验表明,从病菌传入到植株出现明显“白穗”症状,一般需要3~5年时间。  相似文献   

18.
选择福建水稻研究所吴凤综合试验站为研究样点,采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法对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和炉渣+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稻田土壤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甲烷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7 1、0.004 9、1.505 1、0.079 0、0.080 0μg/(g·d),炉渣处理比对照减少了31%,其他处理则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氧化亚氮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3 5、0.001 6、0.001 1、0.002 1、0.002 9μg/(g·d),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4%、69%、40%、17%;炉渣的添加能有效抑制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的产生;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稻田氧化亚氮的产生,但并未抑制土壤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添加物对木霉打破土壤抑菌能力的影响,以土壤浸渍液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添加物添加后木霉菌丝干质量和产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添加物对木霉菌丝干质量和产孢量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枣果煎汁、葡萄糖、尿素、磷酸二氢钾、马铃薯煎汁和玉米秸秆煎汁时菌丝干质量与产孢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培养以组合D(加入玉米秸秆煎汁和尿素)效果最佳,产孢量达到(14.17±0.38)×10~7个/mL.  相似文献   

20.
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褐土有机质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性质均有所恶化,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及质量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提高土壤可浸提腐殖酸含量及HA/FA比值,使胡敏酸得到活化和更新,土壤有机质质量提高,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