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心 《今传媒》2004,(1):52-52
我一遍一遍地说服自己,这是真的;但又一遍一遍地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让我矛盾不已的是《××都市报》2004年1月9日的一条新闻。全文如下:标题:被人偷了还要说声“没关系”本报讯小偷在偷东西时的招数花样百出,昨日记者看到的这位小偷可谓机关算得太绝了,他把人家钱包偷了,失主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衙役呆得不行。刚刚说过的事,转眼就会忘个一干二净。有一天,上司叫他押解一个犯罪的和尚回府,临行时,他怕误了大事,仔细地将人与物查对了一番,便把和尚、自己和所带的东西编成了两句顺口溜。一边走,一边唠叨:“包袱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那和尚见衙役如此痴呆,便假装饥渴难忍,要与他喝酒后再行,呆衙役本来嘴馋,求之不得,于是将和尚的枷打开,和尚则趁劝酒之机,将衙役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把衙役的头剃个精光,又把法衣与枷给他戴上,便溜之乎也.呆衙役酒醒以后,查看了周围的东西:包袱、雨伞有,再摸自己的身上,法衣和枷也在,但见缺一个人,开始是惊呼和尚哪里去了,继而又摸自己的头,发现是光秃秃的,便说:和尚在,可我  相似文献   

3.
祁华 《今传媒》2004,(6):55-56
选择新闻还是选择道德好几年前,在一次新闻业务研讨中,有人曾提出,当你面对需要你帮助而且能够伸出援手的时候,你是选择抢新闻还是放下照(摄)相机。那时,一个教授告诉我们:新闻的价值永远比不上拯救一个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无私的、真诚的博爱精神与素质。然而,几年过去了,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样的选择仍然摆在我们面前。2004年10月19日广东《XX时报》A12版刊登一则新闻,标题是:小偷瞄上“小情侣”。新闻说:昨日晚8时许,在广州沿江西路的珠江边,一对年龄在13岁左右的小学生在灯光下的夜色里忘情拥抱接吻,一个小偷在后面大大方方地动手偷女孩的背包,忘情的少男少女竟浑然不知。记者听到“两个人分明都是小孩嘛”的议论声后观望时,正巧发现一名小偷开始动手偷取女孩财物。记者连忙摁下相机快门,闪光灯吓跑了小偷,而两名少年却浑然不知,依旧在众目睽睽之下卿卿我我。且不说这条新闻存在着真实性不足的漏洞,只从记者当时所采取的行动,就让人看到记者最基本的道德在缺失。记者看到小偷在摸包,不仅没上前制止,甚至连给被偷者的提醒也没有做,只是拍了几张照片为自己挣一点稿费,记者在这件完全可以制止的偷窃事件中,放弃了帮助别人而选择了抓新闻,他...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九儒十丐"的恶谥,但中国人却自来爱"雅",因此也崇尚斯文.斯文即不俗,高尚之谓也.比如斯文人有雅致,斯文谈吐称雅言,连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也叫雅步.而雅,莫过于读书写作;书生文人自然成了斯文人.也许是这个缘故,从前有些斯文人失斯文,还不失其"雅".最有趣的是那个穿长衫站在柜台前喝酒的孔乙己,潦倒到偷书度日被打断腿,仍以"窃书不算偷"自慰.那是由于偷而属雅,至多算作"雅贼"而已,和俗贼毕竟有别.由此而及彼,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进行抄袭剽窃,还是应该叫做"雅偷";这斯斯文文的勾当,不以为耻者似已成俗.不过偷书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偷,有赃则成罪,很难因其雅而改其偷的性质.而剽窃抄袭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法国第一畅销作家马克.李维新作《偷影子的人》,目前已经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这是马克.李维的第十部作品,也是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之作,被法国媒体称为马克.李维迄今为止最动人的一部小说。马克.李维每有新书出版都会引发书市旋风,作为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大作,《偷影子的人》不仅引发销售热潮,温情疗愈的主题也感动了整个法国。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拥有特殊的天赋,可以和影子交谈,只要他愿意,就能知道深藏在别人心底的秘密。他利用自  相似文献   

6.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7.
羡慕和嫉妒——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非常微妙的。它萌生之初,往往叫人难识难辨。难怪,在英语中,羡慕和嫉妒也会穿着裆裤,envy这个词,既表示羡慕,又表示嫉妒。然而,只要我们愿意从思想深处仔细分辨,尽管羡慕和嫉妒都是由看到别人某方面优长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但两者表现的心理状态却迥然不同。羡慕者的心情欣喜不已,钦敬别人而思于追赶;嫉妒者的心绪酸楚不堪,怨恨别人而急欲毁之。羡慕者产生的是一种赞扬和学习的意向;嫉妒者产生的是一  相似文献   

8.
说崔海     
崔海的大作出来了,说是要篇前言。我其实是很怕自己的文笔降低了他作品的档次。但转念一想,有些人是画以文章显,所以他们不惜千金找名家写美文,唯恐别人不解他画中之妙。就好像五十元钱的衣服非得挂个名标签,好把价钱标到五千。但真正的好画,明眼人都不会错过。崔海的画有目共睹,算得上是"天生丽质",想来也无需我唱什么颂歌。有很多人想知道崔海为何画得这么好,下面说他几桩日常小事,也许大家能咂出点味道来。  相似文献   

9.
“文抄公”不劳而获,固然可鄙。可是,“文抄公”也有“屡犯”与“偶犯”之分。报告文学《一个“抄袭专业户”》(见《野草》1986年第8期)中的“文抄公”秦汉,为了出名捞利,两年抄袭别人作品二十多万字,拿着自己的“大作”到处招摇撞骗,对这样的文坛败类应该严厉制裁.但是对于那种上稿心切的“偶犯”者,要以帮助教育为主,不一定要一棍子打懵,“再踏上一只脚”。朱伯儒同志抓到偷自己钱包的小偷之后,不是对他拳打脚踢,而是把小偷领到自己家里,进行耐  相似文献   

10.
偷书那点事     
孔乙己先生有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先生很可爱,他在玩文字游戏,搞同义词辨析.在我们的印象中,偷和窃是一回事.查字典,窃的意思就是偷.但孔乙己偏偏要将这两个字区别开来,以证明自己并非下三滥.他终究是穿着长衫喝酒的人,虽然只能像普通劳动者一样站着.他怎么会“偷”呢,他是“窃”.细究“偷”和“窃”,还真的有区别.不仅“窃”是书面语,文人用,透着几分高雅;而且“窃”的本义是“以米为穴”,意思是虫子在穴中偷米吃,颇有雅趣.而“偷”呢,老百姓的口头语,自然俗一些;而且“偷”者总有点鬼头鬼脑,见不得人.所以偷偷摸摸让人看不起.孔乙己不能让人看不起,所以要红着脸争辩,这正是孔乙己的可爱处.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她们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与生活态度,但经常是浮动不定的,她们外表上个性独特,或经常被旁人贴上类型化标签,内心却是一群不那么确定自己的人,她们不管是突破束缚、或是遵循传统而活,其实她们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朱德庸对“涩女郎”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痛感旧中国政治腐败,任人唯亲,致使许多珍贵的文物书籍不断散失。他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里,以目击者的身份大发感慨道:“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  相似文献   

13.
随笔     
名字说白了就是一个记号,一个标签,写在身份证上,以免和别的人类混淆。《说文》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命”。我的理解是那时候是原始社会灯火管制,天黑以后就看不清对方毛茸茸的脸,就用口来叫别人的名字来相认,尽管是“嗷嗷”几声,类似于暗号切口的作用,但应该也是名字的雏形。 名字除了标识的作用之外(例如周星驰被卖身到华府不叫唐伯虎而叫做  相似文献   

14.
老卡 《新闻世界》2009,(6):179-179
去年11月,3名小偷潜入云南盈江县人大主任排正忠家中盗得现金80万,一时成为社会话题。对这些巨额现金,排主任称,其中大部分为家中亲戚做生意的货款和周转资金。不明白排主任的亲戚为什么不愿意把现金通过银行周转;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把现金放到别人家里。而纪委称目前的调查尚属内部机密,不得外泄。  相似文献   

15.
郭连华,一位在湖北襄樊市当工人的业余摄影家,迷恋着被很多专职记者惟恐避之不及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执著于“抨击恶势力,维护弱群体”。十几年来,在国内外100余家新闻媒体发表文章照片3000余篇(幅),报道很多专业记者都不敢披露的内容,使许多久拖未决的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他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而没有购买特殊保险的不是记者的记者,被人们誉为“包青天式的记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全集》对其敬业精神予以充分肯定,本文仅将其几次传奇式偷拍经历展现给读者。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一次襄樊市大庆东路非机动车道中间有一根粗大的水泥电线杆,为了固定好电线杆,两侧还各拉了一根较粗的钢丝绳,钢丝绳就占了非机动车道的三分之二,过往此路的骑自行车者,只好低着头从钢丝绳下面穿行,每天都有人在那里被挂摔了下来,尤其是第一次骑车路过此地的人,由于不熟悉路况,经常被挂倒,摔得鼻青脸肿。郭连华几次亲眼目睹无辜者被摔的情形,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响交通的违章建筑。于是第一次拿起照相机拍摄了此新闻,投到了《襄樊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出来,第三天襄樊市电力部门就派人将这根久“居”此地的“非法户”给拆迁了,此举受到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看着飘逸着墨香的样报,郭连华象是在欣赏自己刚刚出世的宝宝那样陶醉。从此,他悄悄迷恋上了让很多专职记者都惟恐躲之不及的舆论监督报道。二、拍摄舆论监督题材,何尝不是一次次生命的冒险?!1995年夏天,郭连华沿着襄樊市的小清河拍摄环境时,突然发现,停在清河铁路桥上的火车车厢里的大米、花生等被人整麻袋往下扛,有人接应,还有人放风,一共有十几人。工作人员告诉郭连华,货车快进站前,要在这里临时停车,等进站信号发出后才可进站,所以很多不法分子经常趁临时停车时,进行行窃。第二天,他早早来到这儿,潜伏了起来。满载货物的火车,果然一停下来,十几个人就围了上去,分工很明确,各负其责。郭连华躲在远处偷拍,但镜头太短,人物拍得太小,由于没钱更新设备,他的照相机还是早被淘汰掉的全手动式的。他只好小心翼翼地往前一步步靠近。正准备按快门时,被他们中的一个看到了,他拿着一根棍子冲了过来。尽管郭连华跑得很快,但背部还是被挨了重重一棒。晚上回到家后,他睡觉时背痛得躺不下去,但脑海里还在想着如何拍摄这组照片。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套方案。他和女儿乔装成一对到野外游玩的父女,将一架傻瓜照相机藏在她的腋下,假装在欣赏郊外的美景,走近偷窃者时,一边走一边按照相机的快门。将他们偷窃火车货物的镜头,全部拍了下来。很富冲击力的照片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媒体大篇幅刊登,社会反响很大。襄樊铁路公安处立即召集专题会,研究部署打击偷窃者。后来一举打掉6个作案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人,为国家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三、1999年襄樊人民广场小偷活动非常猖獗。他们不但偷窃市民自行车篓的包、女孩子背上的坤包、男子腰间的手机,甚至专门瞄准女性的金耳环和金项链,进行偷抢。抢走女孩子耳朵上的金耳环,将她们耳朵扯得鲜血直流,惨不忍睹。每当郭连华看到受害者那悲惨、无奈的神情,他就非常难过。当时全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没有拍小偷偷窃的特写照片,一般都是拍一张人物画面很小的远景照片,然后画一个箭头,再配上文字说明。真要偷拍狡猾的小偷,难度很大。广场小偷,都是有团伙的,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偷的,还有专门掩护的。一旦出事,就大打出手,情况不妙就逃跑。当郭连华将拍摄小偷这一想法告诉当地一家媒体的一个部主任时,对方没吱声,只是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公安部门也无可奈何,小偷大都是少年,抓进派出所教育一下就给放出来,然后还是继续偷。为了将小偷这组照片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观察和采访,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后,才开始着手拍摄。开始,他坐在广场对面的一排商店门前拍摄,但广场人太多,小偷偷窃的画面经常被过往行人的身体遮住。后来,他穿一个大棉袄,将相机藏在里头,发现小偷行窃时,迅疾拿出相机偷拍。再快的偷拍速度还是被躲在小偷后面的另一个小偷发现了。一次郭连华刚拍了一张,就感觉到腰间有个坚硬的利器顶着。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郭连华还是猜得出是一  相似文献   

16.
微博     
《报林求索》2012,(3):61-61
<正>1、@茅于轼(经济学家):我每次坐公共汽车都有人让座。如果没有,售票员会叫人让座。但是我坐地铁就较少有人让座,因为没有人管。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不想占别人已经在用的座位,所以我愿意站在远离有座位的地方。我还没有老得不能坐公交车。但是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气氛,让座使人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东京有一家超级商场,生意兴 隆,但偷窃太多,公司损失颇巨,不堪其 扰。董事长召集开会,部门的建议均为“增 派保安人员”或“加装闭路电视”。董事长 不置可否,又向策划顾问求教。顾问了解 了问题的症结之后。提出“雇用小偷”的奇 特策划案。这个策划的要点是:公司雇用 的小偷到超级商场偷东西,如果得手,所 偷的物品直接上交董事长;如果小偷被 抓,则规定直接送董事长办公室,董事长 立即重奖有关职工。有一天,董事长宣布: 已有一个小偷集团以商场为目标,请大家 全力对付。开始,雇用的小偷屡屡得手。3 个月后,员工们则…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对你的能力和才智肯定是会有所评估、有所判断的。但因为“别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你评估得恰如其分的时候有,但对你看高或看低的情况肯定在所难免。看高了,自然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但未必是好事;看低了呢,似乎又让你很伤自尊,就此一蹶不振可就麻烦了。要叫我说,别人怎么看其实都无所谓,高看你你不必沾沾自喜,低看你索性就当做是一种鞭策吧。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向报刊投稿的人大都遭遇过被人删稿子的经历。有的删得让人服,叫绝;有的则删得让人憋气,摸不着头脑。这些感受,不但业余通讯员有,就是以删他人稿子为业的编辑也有。好在,经常投稿的编辑们有时在自己敬佩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敬佩;有时则在自己憋气的同时,又让别人憋气。  相似文献   

20.
庄永志 《青年记者》2012,(25):40-41
一问:公众为何指责对于习惯了"铁肩担道义,辣手揭黑幕"这类赞誉的编辑、记者来说,也许有些不解,甚至会给质疑者贴上"无良医院水军"的标签。其实,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调查者,专业媒体更要经得起"查你个底儿掉"(We can fact-checkyour ass)!监督者被监督,本来就是常情常态。即便媒体高扬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