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不见了”从前有个呆笨的衙役,解送一个有罪的和尚到府城去。出发前夕,恐怕忘掉什么,便逐一加以清点。为帮助记忆,他自己又编成两句话,就是:“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他边走路,边背诵。傍晚,住在一个客店里。和尚知道他是呆子,吃晚饭的时候,就用酒...  相似文献   

2.
<正> 阿Q说过什么“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的混话,但Q哥之流氓标签似乎今天没有哪一个读过几天书的人愿意拿过来贴在自己脑门上。但偏偏今日之图书馆界,就有人愿意贴这标签。抄别人文,是谓文偷、偷文,也是小偷的一种,并且因了文人的自来清高,这种小偷便愈为大家所不齿。偷别人文时,可能得财得名,表面上洋洋自得,别人夸赞时满面红光,其实心虚得是连肝也在科;一俟被人识破东窗事发,便如被揭开了最后一片遮羞布的晚期梅毒患者,那满面的红光其实不过是杨梅大疮的渲染罢了,其形势是恨不得一头钻进狗洞里去。但偏偏有口舌便利者愿于此时将“和尚摸得”的挡箭牌挪过来,为偷者掩饰。  相似文献   

3.
有则笑话,说的是解差押送犯人.犯人是个和尚.一天在旅店投宿,解差喝了点酒,醉眼矇(音弁).犯人一看是个机会,趁着夜色开溜,逃跑之前还把解差剃了个光头.解差醒后,四处寻找犯人不见,一摸自己的光头,不觉大惊:"和尚在此,我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4.
提升读者才是对读者最好的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蔡国江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学营销的学生想把梳子卖给和尚。第一个学生直通通地请和尚买梳子,并让和尚给他妻子买一把,结果被和尚暴打了一顿;第二个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得了重病,他卖梳子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和尚同情他,买了一把梳子;第三个学生对和尚说,每天有那么多人到庙里求佛,你为何不买些梳子,开一下光,把它们送给求佛的人们,使他们在梳头时得到佛的保佑与赐福。和尚说,你有多少梳子,都拿来吧。蔡国江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搞图书营销时,一定要抓住读者的需求点,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事实上,这个故事也生动地揭示出当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及走出误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弄丢自已     
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来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成为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去见和尚,气急败坏地说:甲已经自己当老板了。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见到你,非常热情健谈,有时甚至投你所好,要啥讲啥;一种是态度冷淡,不善言谈,甚至有意回避,拒绝采访。 我便碰到过这第二种人。他就是我院副总工程师、省劳动模范丁国强。 1984年,我担任《西北水电院报》记者不久,宣传部长便对我说:“多宣传一些模范人物,像丁国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其实,丁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院里的人几乎有口皆碑。我也早有采访他的意思。不料,第一次采访便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是一个秋夜,我敲开了丁总的门。“你找谁?”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客气地把我让到屋内,然后坐到桌前又看起了资料。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和他谈工程,谈技术,谁知一连换了几个话题都话不投机。无奈,只好单刀直入,请他谈谈自己。他一听,立刻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其他同志。”然而,便又埋头工作了。  相似文献   

7.
佚名 《新闻世界》2007,(9):16-16
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销掉。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  相似文献   

8.
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载有一个故事:两浙观察使高适去台州办事,途经清风岭,曾在庙里题了一首诗:“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天竹房。”他写完以后,击节吟赏,十分满意,便继续登程。钱塘江畔,他下船摆渡,正值月亮西斜,江水随月而退,只剩下半江水。身历其境,他察觉“一江水”的写法有误,到台州办完公事之后,火速回庙,准备修正。不料庙里和尚告诉他:“已有人先著一笔,他说此诗绝佳,只是用‘一’字不妥,便把‘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高适惊问此人是谁,和尚又告诉他:“义乌人骆宾王。”  相似文献   

9.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30):81-82
“不容分说”意思是不容许对方分辩(分说:分辩).语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后边两个赶到跟前,见了小娘子与那后生,不容分说,一家扯了一个,说道:‘你们干得好事!却走往那里去?’”例如明·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一回:“行者依言,按落云头,不容分说,掣铁棒把他洞门打破,叫道:‘妖怪,还我师父来也!’”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十五章:“衙役们带着火签、传票,挂着腰刀,拿着水火棍、铁链、手铐,下乡抓人,如狼似虎.一到红帅家中,不容分说,见人就打,见锅碗就砸,声声要抓红帅的爹爹.”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六章:“说完,不容分说,便把朱恽轩摁在堂屋上方正中的太师椅上,扑通一声跪下去,纳头便拜.”  相似文献   

10.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11.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2.
或许其他关注东西创作的人也有我这样的感觉:东西的小说不好把握。这当然不是指他所运用的技巧,而是指他作品中所隐藏的意义。同时又分明感觉到他的小说蕴含深意,否则,那作品便不具有多大的价值。只是这位聪颖的小说家往往喜欢将自己的用意隐得很深,几近于一种嗜好。于是,读东西的小说,就如吃一只螃蟹,色味虽美却不得不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14.
忘恩负义:从别人那儿得到好处的人,或者说,慈善的对象. "所有人全都是忘恩负义的家伙."玩世不恭者非常尖刻地嘲笑说."不对,"好心的慈善家表示了反对,"有一天,我对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情,他就再没有骂过我,已把我的好处记在心." "嚯!"玩世不恭者一边笑一边说道,"带我去见识见识,我倒要领教领教."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16.
从鱼雷快艇的轮机兵,到《人民海军》报社军事后勤处处长,从海岛到都市,25年的军旅人生,张剑有20年是在爬格子中度过的。他说,记者就是一个行者,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人。就是这位行者,一边走路,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用灵性的文字,记录下大变革时代人民海军建设的辉煌航程,成就了一篇篇颇有影响的新闻佳作。“记者应代表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张剑是从一个海岛上写到北京来的。他在那个吸两支烟就可走一圈的最前线的海岛上呆了整整9年。谈起如何走上新闻之路,他说得平平淡淡:“海岛生活很寂寞,寂寞了就读书,读书多了就想写东西,写了东西就…  相似文献   

17.
来美国后我们和一个两年未见的朋友重新接上了头,只要他到纽约来,我们就会见一面。以前他曾有一次出差到北京,来我家吃晚饭。当时因为忙着工作,我随便用微波炉热了点东西糊弄他,临别时他的恋恋不合让人诧异。这次我们在飓风后见面,他先说要把我们送到地铁站,后来索性跳上地铁一路送回了家,坐在我家沙发上又嗑了一个小时瓜子,这才赶在暴风雪来临前回到曼哈顿去。这个朋友已去国30年,最早在华尔  相似文献   

18.
TO叶帆     
《视听界》2002,(Z1)
作者:badkid 发表日期:2001-07-15 00:0106 现在是很晚了吧,本不想上网的,只是朋友说没有事情做,就来看看吧,想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写一个什么好一点的东西了,于是一边走的时候就边想着写点什么,想着自己这几天的工作总是打扰叶帆,于是便想着是不是写一点什么来说说叶帆,也算自己对《夜色温柔》  相似文献   

19.
化学—哲学—新闻读了五年化学,三年哲学,最后进了新闻界,朋友们说走对了路。问我自己的感觉,还算有滋有味吧! 事情的由来却是非常的偶然:读哲学时,月入七十多元,穷得可怜。一个编辑部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便拉我去写厂史,解决民生问题,印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说满意。朋友冷不丁地扔出句话:小袁,你应该干记者去。当场把人点醒了。于是,开始写简历,毛遂自荐,八字还没一撇,倒先把自己写服了:有多学科背景,办过诗社,当过干部,编过油印纸,得过大学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这个行业,我们可以把它划成两个阶段,分别加以探讨.首先是准备阶段.打算献身于这项事业的人应该事先作好哪一种准备,事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沃克校长经常说,教育的巨大成果就在于使你具备能把你所知道的东西表达出来的能力;他还常说,有的人甚至学得过了头,居然练出了一种能够大谈他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