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门有时成了热门,热门常常也没门”,这是近些年关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联系的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2.
一、“热门遇冷”与“冷门变热”不知道从何时起,许多人开始对大学里各种各样的专业予以诸如冷门、热门之类的划分,而人们划分冷热的直接标准就是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学校要上名牌,专业要挑热门”,这是当年考大学的坚定“信条”。就是因为这一信条,却让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奔波于职场,吃足了苦头。一般所说的热门专业,是一些在前几年热过一阵子,由于许多学校一窝蜂而上造成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法学、计算机、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财政学、经济学、新闻、会计、旅游专业等。一般所说的冷门专业,一是指在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上的需求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专业;然而,热冷门专业常常是10年河东10年河西,一些昔日的热门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大冷门”。热门遇冷:不光是法学专业,不少其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都遇到了麻烦。目前签约率比较低的“热门”专业还有从就业总体情况来看,工科要好于理科,理科要好于文科。冷门变热: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报考时的冷门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港口航道与工程、...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生在校时所学专业是人们认为的一些“冷门”,学生自己也感觉当初“入错了行”。殊不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原来所谓的“冷专业”开始预热,就业前景豁然开朗。而原来的一些热门专业, 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把目光投向一些“冷门”职业岗位,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生在校时所学专业是人们认为的一些“冷门”,学生自己也感觉当初“入错了行”。殊不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原来所谓的“冷专业”开始预热,就业前景豁然开朗。而原来的一些热门专业,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把目光投向一些“冷门”职业岗位,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求学》2023,(10):34-35
<正>在志愿填报中,有一些专业被称为“冷门专业”,这类专业要么报考人数少,要么招生少,有的则是近些年开设的新专业,鲜为人知。造成专业冷门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就业环境艰苦、危险系数高,有的是因为传统观念忌讳,有的是因为招收人数少、学生不敢填报,还有的,则纯粹是专业名字惹的祸。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冷门专业”正在逆袭!  相似文献   

6.
【本期主题】专业之“冷”与“热”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常常咨询的一个问题是:哪些专业是“热门”?哪些专业是“冷门”?的确,专业之间存在“冷”与“热”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其录取分数的高低上。普遍的现象是:“热门”专业往往分数偏高,而“冷门”专业的分数则相对要低。在志愿填报中,我们又将做怎样的选择?之三十四,慎将专业“热”到底在以前的录取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志愿:有的考生一连几个专业都填报了一些“热门”。这样容易产生什么后果呢?请看北京一考生的志愿个案。案例:2005年,北京一文科考生,高考成绩559分,高出北京文科本科一批控制…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群”的办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科群”的办学意义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肖太陶近年来,理工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生源普遍看好。报考理工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的学生数,有的超出了录取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个中原委,专家分析,学生都想投冷门,不想大家都投冷门,结果冷门反而成了热门。显然,这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8.
换位思考“冷择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冷门人才”高校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仿佛真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究其原因虽有很多,但许多“冷门人才”在择业中未能从自己专业较冷的实际出发,也趋炎附势,跟着“热门人才”一起往“热门单位”钻,因而普遍受到冷落,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冷门人才”,知道自己专业较冷,在“热门单位”竞争不过“热门人才”,于是,择业前就注重进行多方面反向换位思考,在此前提下,有意识地避“热”就“冷”,寻找那些被众多求职者所冷落的“冷门单位”去应聘,反而比较容易地取得了就业岗位。两相比  相似文献   

9.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如今遭遇寒流;报考时的“冷门”,却成了就业香饽饽。  相似文献   

10.
《南昌教育》2004,(4):31-31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高招新增热门专业情况。公共事业管理、物流、信息工程、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等专业“榜上有名”,成为今年高招的大热门,而环保等传统的“冷门”专业,受惠于“奥运”概念,热度也直线上升。但是,令应届高三毕业生及其家长举棋不定的是,挤进热门专业,就业时就能高枕无忧?  相似文献   

11.
弹指一挥间,高校部分冷热专业就调了个:3年前考大学时的冷门专业就业时成了热门,而热门专业则变成了冷门。如为当年报考热门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现状是毕业生难进外贸公司。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冷门行业有哪些?”“2010年热门行业是什么?”“未来十大热门行业”随便上网搜索,类似的帖子足够你浏览几天。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我们通过这些关键词要找寻的是那个最容易当状元的行业。不过怎么样才算“最容易”?似乎已不能简单地由状元“数量”判断,更何况有的行业刚刚诞生,行业建设并不完善,对“状元”的评判也缺乏依据;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许多高校毕业生依稀记得,自己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他们和家长看来,入读热门专业意味着未来好的就业和理想的发展.然而,几年过去,待到就业时,却发现事与愿违,当时抢报的那些所谓热门专业已变得"冷清".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冷门招生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冷门不是这两年的新问题了.麦克思公司出台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招生热门专业因就业率低、薪资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而目前这些专业招生的步伐却没有放缓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考生及家长.由于受宣传和社会当年需求专业人才情况的影响.无形中将专业分为“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每年在录取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考生虽然达到了所报院校的录取线.却由于全部填了当前热门的专业.且专业不服从分配.而被退档甚至“名落孙山”。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大学生专业思想激发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的关系,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清晰。一定程度上,材化学院在我校存在着“三难”现象:招生难--第一志愿报考的比较少;培养难--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热情低;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2009,(5):9-10
有一些专业听起来枯燥冷僻,对应的职业也显得不张扬。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往往不高,甚至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专业调剂,但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和一些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加上招生人数少,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因此毕业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时反倒占据优势,这样,“冷门小径”最后变蔚了就业的阳光大道。图书档案学类旗下的档隶学、图书馆学专业就是这样的“冷专业”。 国贸、法学、计算机……这些昔日让考生“挤破头”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了“鸡肋”。而档案学、图书馆学……这些考生一度避而远之的“冷门”,最后却被证明是一只成就未来的“金饭碗”。其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7.
有一些专业听起来枯燥冷僻,对应的职业也显得不张扬,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往往不高,甚至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专业调剂,但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和一些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加上招生人数少,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因此毕业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时反倒占据优势,这样,“冷门小径”最后变成了就业的阳光大道。图书档案学类旗下的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就是这样的“冷专业”。  相似文献   

18.
《河北自学考试》2011,(6):19-20
“冷门”,人们通常理解为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录取的把握较大的专业;“热门”是指报考的考生较多,竞争十分激烈,录取的把握不是太大的专业。“冷门”、“热门”专业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静止不变的。我们提醒广大考生,报考的院校千差万别,报考的专业不尽相同,报考“冷门”并非是坏事,报考“热门”也未必是好事。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大学都设置有很多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课和培养目标。在这些专业中,有些专业就业和发展前景好,为热门专业,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较高。然而有的专业就业和发展前景不明确,为冷门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动力不足。如何上好冷门专业的课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章以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专业4年的《光电子与光子学》课程教学为例就如何上好冷门专业的课程进行讨论。认为,通过课程设计方面吸引学生,思想上引导学生,在考勤上管理学生,可使冷门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专业,常常被人们冠以“热门”和“冷门”之说,很多人也承认专业有“冷热”之分,这就让我们的志愿填报有一个疑惑:专业如何选?如果我们真的面临着“热门”和“冷门”的选择,该如何取舍?这里,本刊对浙江大学招办主任程艺进行了访谈,就如何看待专业的冷热及怎样选择专业的问题,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也许,这就是我们解决疑惑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