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终教学目标,在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自觉道德行动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讲清知识点、明确道德认识的前提下,加强  相似文献   

2.
王晓珊 《考试周刊》2010,(9):164-165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中,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借助于道德认知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其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学生将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多以道德概念的识记、理解与背诵为主,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低效性。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从社会生活中开展。要把学生已形成的正确道德认知,通过鲜活的生活主题,转变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践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内部调控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在思品课教学中应重视情感体验,促进品德内化。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起着内部监控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引起了内心的情绪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至关重要。有必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创设情境摇导中激情摇上课伊始,为了使小学生注意力尽快转入到本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教师精心设计导入部分,创设出特定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投入其中,被其中的信息所感染,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  相似文献   

6.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自觉建立核心素养认知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生活认知实践过程中形成学科素养。启动课程整合机制、创设互动共享平台、强化养成教学训练、接轨学生生活认知,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促进和帮助,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思品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导行成为思品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怎样发挥导行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能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提高恩品课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思品课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道德教学成功、愉快的关键在于道德教学应主要着眼于培育学生“植根于内部的道德性”, 而不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行为。道德性的培育只有通过培育每个学生的价值意识(即形成价值自觉) 方可实现。结构化方式的道德教学则是使学生形成价值自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海瑞 《教书育人》2009,(11):91-92
道德既是一种外在规范,又是一种内心信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德育中仅仅将道德看作是外界强加给学生个体的外在规范,以至在德育中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致使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阶段,并没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行动,造成德育成效不高。因此,道德教育要想促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就必须要养成个体的道德自觉,激发个体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丰富其道德情感。而这一切又必须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并固化。责任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展开探究,研讨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路径: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角色扮演和积极开展实践等,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闫美玲 《文教资料》2011,(34):153-155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成长都成为关注焦点。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方式及方向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其中,评价成为引导学生的有力抓手。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以科尔伯格的三个层面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水平为指引.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道德情感,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开展学生角色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行为共鸣,内触学生心灵,让学生从自觉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3.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9):133-13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如何做到这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于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历史培养目标中凸显道德情感教育;二是将道德情感教育寓于历史教学全过程;三是注意发掘史料中的道德情感资源。  相似文献   

15.
韦俏梅 《时代教育》2010,(4):133-133
在设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自觉地追求理想中的真、善、美,又要自觉克服自身的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接触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而深化对道德理论知识的认知,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中职生德育理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首先自己要心灵美,也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其次要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品行之美;最后要准确地定位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63):142-144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落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进行有效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活动式教学以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求,同时以社会道德体验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浓厚的道德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一期里,作为培养道德性的原理,我阐述了只要让学生内心里形成对每个价值的自觉,这些价值就会经过积累、整合之后形成道德性,并且我还将之命名为培养道德性的"原理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