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现诞生的标志性作,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重温“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以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为视角来阐释人的全面发展,作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个人在其本质上的全面展开,而人的本质的展开在现实意义上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建国以来,邓小平的体制改革将个人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与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现实的个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也就是说是包含有总体性、历史性、全面性的人。人的解放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主人。现实的个人与人的解放也是密切相关的,现实的人是从总体性、历史性、全面性的方面来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现实个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其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得到了深刻论述,这个理论主要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阐述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而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受活》:艺术真实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连科的《受活》对传统的艺术真实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由表层的真实转换为内在的真实,由大众的真实上升为独特的真实,从而达到了更深刻更本质的真实,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  相似文献   

13.
腐败与反腐败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一个良好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治腐败的滋生与蔓延,这已经是形成共识的一项应对腐败的措施。由财产个人申报制度进而过渡到金融实名制并参考国际经验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将是未来反腐败措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一直把概括化、典型化的真实作为艺术的追求,而把自然主义的真实看成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但在欧美文学界却与此相反,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景象就是"自然主义的持续"和纯自然的真实性。而到了昆德拉那里,他一方面追求卡夫卡"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以期笔下的人物有更真实的"现在境况",另一方面,他把"虚构"与"真实"相联系,崇尚一种只能凭悟性才能把握的"形而上的真实"。杜拉、韩东也有类似的见解,即把真事写假,假的部分却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革命催生出了新的生存形态——虚拟生存。我们只有在对虚拟概念的正确界定、虚拟世界繁荣的原因,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及矛盾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虚拟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编制和数学教学都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注重学生现实,要求课程教学要注意常识的利用。面向学生现实,需要尊重学生解题思维的个性。注意问题的现实性,要求减少假同构问题。现实应是学生的现实,新课程应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与前现代主义文学比较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本和文学范式。其文本充满了现实的不确定性。这种虚实交错的现实观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双重特质。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小说是虚构的产物,文本中的现实无法把握。现实为小说家所创造的游戏语言,以此来解构其所生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孙晓青 《海外英语》2012,(11):185-186,197
文学印象主义中的现实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定义,也不是全然的主观现实主义,它既不是感官的,也不是思想的,而是两者对立中的调解,是介于感觉与思想之间的一种感觉,是与客观事实紧密关联的主观意向性。  相似文献   

19.
增强现实教育游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现实教育游戏,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高度虚实结合、实时的交互和沉浸感。业已研发的增强现实教育游戏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场所的增强现实教育游戏与基于视觉的增强现实教育游戏。多个应用案例表明,增强现实教育游戏具有提供情境、支持协作、促进自主学习等作用。进一步地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增强现实教育游戏实例的开发,并且探索增强现实教育游戏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20.
Anatomy education has been revolutionized through digital media, resulting in major advances in realism, portability, scalability, and user satisfaction. However, while such approaches may well be more portable, realistic, or satisfying than traditional photographic presentations, it is less clear that they have any superiority in terms of student learning. In this stud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y presentations of pelvic anatomy will have an advantage over two-dimensional (2D) presentations and perform approximately equal to physical models and that this advantage over 2D presentations will be reduced when stereopsis is decreased by covering the non-dominant eye. Groups of 2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learned pelvic anatomy under seven conditions: physical model with and without stereo vision, mixed reality with and without stereo vision, virtual reality with and without stereo vision, and key views on a computer monitor. All were tested with a cadaveric pelvis and a 15-item, short-answer recognition test. Compared to the key views, the physical model had a 70% increase in accuracy in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the virtual reality a 25% increase, and the mixed reality a non-significant 2.5% change. Blocking stereopsis reduced performance on the physical model by 15%, on virtual reality by 60%, but by only 2.5% on the mixed reality technology. The data show that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y technologies tested are inferior to physical models and that true stereopsis is critical in learning ana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