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成语,不仅有统一的完整的意义,而且有为表示其意义所必需的结构形式。成语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定型性。这种定型性主要表现在:(1)构成成语的成分即所使用的词,是特定的,一般不宜任意更换,如不能任意将“愚公移山”中的“愚”更换为“张”,也不能将其中的“山”更换为“海”;不能将“精打细算”中的“打”更换为“计”或者将其中的“细”更换为“密”,等等。(2)构成成语的词在成语中的排  相似文献   

2.
3、尊重成语结构上的定型性。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过程中习用而成的,有定型性的特点。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必须尊重成语这种定型性的特点。从结构上来说,不能随意加减词语,不能改字换字,不能颠倒语序。下面两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 例一,林先生喜逐颜开,为同行们演出濒于失传的武功戏而感到振奋。  相似文献   

3.
在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一家报纸记者访问我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的一篇谈话,主要内容是对奥运会第一天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奖牌得失谈了一些观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如果王义夫开始少打一个8环,林莉早一点加速,26日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榜上就会多几枚金牌。但是如果这些‘如果’成立的话,体育竞赛就失去了魅力。”这些“如果”是否能成立呢?林莉的教练张雄作了回答。他说:“太可惜了,如果林莉转身后就加速冲剌,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两位体育权威各持一说,究竟孰是孰非姑且不论,笔者只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谈点读后感。这两篇报道是同一位记者写的,又登在同天同  相似文献   

4.
“黄瓜种在田里,土地在李树底下,谁离得了谁啊。” 如此来解释成语“瓜田李下”,如果是一个算命先生在大街拐角处的胡乱拆字,倒也一笑罢了,但当它却是白纸黑字地印在一家报纸头版的显著位置,并就以该成语作为标题时,无论是读者,还是报人,你会是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我给北京一家报社的周末版每年都要邮寄20多篇稿件,通常会被采用近10篇。去年,我先后发出30多篇稿件,却连一篇也未见报。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难道是因这个周末版改换了原先的特色,我寄去的文稿“不对路”?不是!购阅两期该报,发现周末版的风格“涛声依旧”。莫非是因笔者“产品低劣”?似乎也不是。同样一篇稿件,寄出后却常被《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报刊所采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相似文献   

6.
在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一家报纸记者访问我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的一篇谈话,主要内容是对奥运会第一天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奖牌得失谈了一些观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如果王义夫开始少打一个8环,林莉早一点加速,26日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榜上就会多几枚金牌。但是如果这些‘如果’成立的话,体育竞赛就失去了魅力。”这些“如果”是否能成立呢?林莉的教练张雄作了回答。他说:“太可惜了,如果林莉转身后就加速冲刺,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两位体育权威各持一说,究竟孰是孰非姑且不论,笔者只  相似文献   

7.
词序,指的是词语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词素在合成词中的排列顺序),有人也叫它做语序;对汉语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同虚词一样,能够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因此,词序不同,或者词序改变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词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就随着不同,如:“思想解放”是主谓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解放思想”则成了动宾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动宾关系。(2)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但意义改变了,如:“北京的早晨”是偏正结构,说的是何处的早晨;改变为“早晨的北京”,仍是偏正结构,但意义变了,说的是何时的北京。(3)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基本未变,但所强调、所突出的对象却有所变化,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天津、北京和上海”就有所不同。(4)词序变了,组不成什么语言结构,因而,既不能表示什么语法关系,也不表示什么意义,如:“产品质量很高”,转化为“产品高很质量”,就只是几个词的胡乱堆积了。正  相似文献   

8.
“双管齐下”,是人们常用的成语。可是,近年来新闻媒体上出现了据此而仿造的“多管齐下”。例如:一些报纸上出现这样的标题:《多管齐下抓好国企改革》、《刺激需求应三管齐下》、《中科大实施立体助学──“奖、贷、助、补、减”五管齐下》。还有一家大报在一篇《农产品“卖难”、“买难”剖析与对策》的文章中说:“四管齐下,系统配套,综合治理,‘卖难’、‘买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仿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成为创造新成语的一个途径。譬如,从“无的放矢”仿拟出“有的放矢”,就是仿造成功的例子。然而,仿造成语要符合常…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26日《成都商报》一篇文章说:“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誓不两立.”同年10月27日《新京报》也有一篇文章说:“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势不两立.”说的是同一件事,一篇用“誓不两立”,一篇用“势不两立”.哪个对,哪个错,还是二者都对?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两条成语吧.  相似文献   

10.
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 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美。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到一个县采访,恰巧遇到一位在县报工作的朋友。在谈到向上级媒体投稿这个话题时,我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同样一篇稿子,我们自己投给某大报如泥牛入海;该报记者将此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却立马照登,有时想来真是气死人。”其实,笔者也常遇到这样的烦恼:1999年11月,笔者采写的一篇消息在自家报纸的头版头条刊发后,省内一家媒体次月也拿去刊登了,不仅剥夺了笔者的署名权,而且将导语中的时间“11月1日”随意改为“11月底”。被采访对象看到这张报纸便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这个记者的胆子真大,时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本人是不领情的。”让笔…  相似文献   

12.
陶原 《新闻界》2003,(6):58-58
近日,笔者到本市某县采访,恰巧遇到一位在县报工作的朋友。在谈到向上级媒体投稿这个话题时,我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同样一篇稿子,我们自己投给某大报是石牛入海;该报记者将此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却立马照登,有时想来真是气死人。”其实,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1999年11月,笔者采访撰写的一篇消息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后,省内一家媒体次月也拿去刊登了,不仅剥夺了笔者的署名权,而且将导语中的时间“11月1日”随意改为“11月底”。被采访对象看到这张报纸便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这个记者的胆子真大,时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本人是不领情的。”让笔…  相似文献   

13.
论点辑录     
“独家新闻”别解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推敲,“抢先发表”和具备“重大”品质,一部分独家新闻的确是这样,但不见得每一条独家新闻都是如此。就是说,这两点不一定就是独家新闻的质的规定性,而独家新闻质的规定性却另有别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新街口的一块电子显示广告牌上写道:“××牌淋浴热水器让您随心所‘浴’。”将成语随心所欲的“欲”改为“浴”,作为幽默别致的广告,使人难忘,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5月25日现代人报四版)。人们不笑它有白字,只会赞其独具匠心。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虽有定型的特点,也不可理解为一成不变。如“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其中的“揠”,意即拔,此成语也作“拔苗助长”。这是公认的。 文章中使用成语,可收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之效。但决定用其一成语时,先要弄清其含义,是那几个字组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手记     
对准目标“狠射门”我是个通讯员,也是个业余作者,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稿件被省内外报刊先后刊用,别人问我有啥门道,我说:“对准目标狠射门。”投稿和射门一样,要有不甘失败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我刚开始给一家报纸副刊写稿,寄一篇退一篇,寄两篇退两篇。不知是我的决心感动了编辑,还  相似文献   

16.
有那么一些成语彼此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属于异形成语,即一条成语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使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例如“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百口莫辩”和“百喙莫辩”,“没齿不忘”和“没齿难忘”,“目不暇接”和“目不暇给”.一种是所差的字意思不同甚至相反,从而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成语,成语意义的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有差别的字多数情况是在两条成语的相应位置上(有时这个不同的字还是同音字);也有时有差别的字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这种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使用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7.
培红 《出版经济》2004,(7):29-29
2003年7月14日,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的赖德胜教授第一天到出版社上任,2004年7月14日,正好是赖德胜教授到出版社上任整整一年的日子。“经济大户,文化重镇”的目标已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指南。赖社长说,“目标明确,思路才清楚。”截止到2003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出版社中产值上10亿的还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家。如何看待“经济大户”?赖德胜社长说:“经济大户的含义是相对的,在目前阶段,一个出版社的有关经济指标必须处在前十名,或者说年发行码洋要十个亿以上。在国内出版社,一年超过十个亿的不多,如果一年达不到十个亿,…  相似文献   

18.
近翻一家地区报纸,刊载一篇赴外地考察的文章,标题为《借来他山玉,雕琢我地石》。读后百思不得其解,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未闻用玉去雕琢石头之说。如果是意在创用,其意难通,因玉质细脆易碎,且又贵重,谁肯用贵重的玉去琢粗石? 如果是比作重人轻己、宽人严己,把他地经验誉为宝玉,把当地实践喻为顽石,从而拟出此题,亦使人感到不伦不类,难以成立。如此看来,是否作者编者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成语记错了?按理说,作者、编者对拟文章标题是要再三推敲的,因为这是文章的眼睛,是马虎不得的。由此,笔者想到在我们的报刊上、广播里,近年来对常见的典故、成语、人物、史实多有用错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一家新闻单位,如果一年两年出不了几篇精品佳作,或上不了几个名牌专栏,在当前激烈的新闻宣传竞争中是很难立稳脚跟的。但是,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出精品固然重要,正人品却更重要。如果“人品”不正,文章就会偏离方向,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谓“作文先做人”、“文若其人”等等,讲的就是“精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品”?依笔者所见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品德、作风、正义、诚实,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人品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为争版面发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报纸图片宣传工作在我国迅速发展,“一图胜千言”已经成为全国新闻界的一句流行话,行家用它来赞美报纸上的好照片,意思是说,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亚于一篇好的评论、通讯或特写。行家们在引用这句话时,习惯地要加上“外国”两字,如“国外新闻界流传的‘一图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