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学校体育》2021,(4):40-42
<正>"全员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学校运动会的首选。"全员运动会"分为2种:一是以袋鼠跳、跳长绳、"两人三足"等趣味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项目全员运动会;二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为主的全员运动会。为了让全员运动会更好地展示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考察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状况,发现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和运动会等上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而解决全员运动会"展示哪些技术,如何展示技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现状与发展趋势(一)现状为满足学生需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已是必然之势。"全员运动会"是全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想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相对传统的校园运动会,"全员运动会"更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改变过去中小学运动会中"极少人在跑,大多数人在晒太阳"的情况,与传统的校园运动会相比,"全员运动会"更能保证每名学生都能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的"全员运动会",引起了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关注,标志着学校运动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员运动会"是针对传统学校田径运动会"少数人在比赛,多数学生成看客""运动会比赛项目与日常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锻炼、家庭及社会教育脱节"等弊端而进行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拱墅区自2015年3月引进"全员运动会"项目,各校在"有赛无类(全员参  相似文献   

4.
<正>"全员运动会"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的运动会,是推进校园体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项目。它能实现"变体育运动为健康活动、变竞技运动为娱乐活动、变少数参与为全员参与"的三个转变,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主角",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全员运动会参与人数多,项目数量多,比赛的裁判工作成为运动会顺利开展的关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重视技能教育,单一关注体育竞技成绩,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充分重视,影响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意识的有效培养。为此,在“学生为主”的体育教学理念指引下,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引导学生享受体育乐趣,构建项目多元、全员参与、协同成长的全员运动会。该文分析了体育教学“全员运动会”的价值及创新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全员运动会是以运动会为载体,全体学生参与的一种学校集体活动,它是学校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开展全员运动会对于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在初中阶段组织全员运动会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项目的普适性全员运动会是全体学生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活动,在设定运动会项目时  相似文献   

7.
<正>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竞赛的重要组织形式。由于受固有观念和传统习惯等的阻碍,现今的学校运动会在一些方面依然缺乏面向社会、家庭和全体学生的"全员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学校运动会仍然以要求身体素质较高和竞技能力较强的田径运动项目设置为主,而缺乏具有集体性、兴趣性和表演观赏性项目的设置,造成了"少数学生参赛、多数学生观看;精  相似文献   

8.
<正>一、正确认识"全员运动会"正确认识"全员运动会",区分其与竞技运动会的不同,是有效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的前提。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由于面向的群体不同,参与对象也就各异。"全员运动会"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体育(包含学校内的一切体育行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它强调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全员参与是学校运动会的显著特点。没有师生广泛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9.
苏霞  王颖  张扬 《新体育》2023,(20):109-11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结合华东交通大学校运动会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表明高校运动会由单一向综合性转变,能提高师生参与度,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校运动会体系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从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对于运动会认知,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的认知状况,分析新校运动会体系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运动会体系,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强化高校体育氛围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6月14日,"全员运动会"作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项目,一经引进便在全区各校迅速开展起来。"全员运动会"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喜欢、老师赞扬、社会认可的新型运动会模式。2017年9月,经开区成功举办"区域全员运动会"。"区域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8年,举行了全市观摩现场会,受到了前来参会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3月25日,杭州市拱墅区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成为浙江省首个区域实行"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27所中小学校成为实验校。并选择"10+8"项目中具有教学改革意义的其中6项,即"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全员运动会推广、体育‘趣味课课练’、快乐体育园地建设与锻炼课程、‘一校一品’课程教学改革,‘新校园足球’"作为构建区域学校体育"新常态"改革工作的载体。3年来,  相似文献   

12.
<正>校园运动会作为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既是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集中检验,也是学生展示、交流、运动兴趣培养、运动魅力体验、体育意义领悟的良好契机。全员参与校园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笔者学校在每年春、秋两季安排校园运动会,以全员体育健康日的形式,让全校学生在小学阶段享受12个不同内容的亲子嘉年华,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学校尝试将"四位一体"模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推动方式,探索和尝试了"全员运动会"的新形式,"四位一体"模式是将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全员运动会"根据课程内容一致性规律,按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在体育课外活动中练习,在课余运动训练中提高,在运动会中验收、反馈和运用的形式进行推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运动会可以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体验体育成功的喜悦。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大家对学校运动会举办形式、项目设置、  相似文献   

15.
姜迪 《体育世界》2013,(3):64-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及形式进行探讨,并剖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校运动会举办模式、组织好校园体育文化节,构建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全员运动会是开展学校运动会的新模式,通过实地观察及调查,全员运动会具有全员参与、项目多样、因地制宜、校内外开放等特点;与以往学校运动会相比,竞赛的理念从锦标夺冠向快乐参与转变、竞赛形式从个别参与向全员参与转变,运动会规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中小学开展全员运动会模式是可行、实用、有意义的,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成明 《体育教学》2023,(S1):59-60
“全员运动会”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10+1学校体育促进工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也是针对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运动会的“少数人参加,大多数人观望”的一项重要改革策略。首先,全员运动会有很高的参与度,无论是学生或者老师,甚至连家长都能参与进来和大家一起享受比赛,其次,全员运动会所有的项目都具有很好的教育性和正能量的引导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增砖添瓦,最后全员运动会既反对以往传统运动会枯燥的比赛项目设置,也反对没有难度,过于通俗简单的纯趣味性比赛,要让学生在新颖的、竞争性强的、具有挑战性强的比赛中享受挑战和竞争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竞赛的重要组织形式。全员运动会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型体育活动,学校积极探索全员运动会,形成学校所特有的运动会模式。本文重点介绍全员运动会的内涵、缘由和亮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在组织"全员运动会"时,将"全员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还促使学生在比赛中享受各个民族体育项目带来的乐趣。"全员运动会"不设立个人名次,而是记录各队的集体总分数,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展示了20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比赛中,学生精神饱满、积极自信。笔者学校的比赛项目均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每节体育课分为2个部分,前半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人文奥运"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功能进行阐述,分析"人文奥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对实施"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的特殊意义,并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